2008年3月2日 星期日

從生活出發


文.黃逸恆

本文刊於2008225澳門日報 E7版鄉土教育專欄

春節回來,學生都過了一個愉快的假期。一般長假期後學生總會有未進狀態的後遺症,加上天氣仍然寒冷,第一節課都以談論假期間發生的事情作為主題。

  連續二十多天的寒冷天氣,打破了澳門氣象記錄的歷史。學生們談及大多在家裡抱着棉被度歲,串門少了,紅包“進賬”自然少了,他們都抱怨着。有學生問:“老師,為什麼天氣這樣寒冷,好像從前都沒有這樣過,眞受不了。”我打趣道:“還記得去年底時我們都在抱怨冬天太短嗎?可能是因為太多人期盼要冷一點,上天因此滿足了我們的訴求。”他們笑說:“對,但今年又太長時間了,不過比較內地民衆所受的雪災影響,我們可是幸福得多。”期後,我們都在談論着春節期間內地發生的雪災所引發的交通中斷、經濟損失、人命傷亡。 

  學生對生活中所發生的事物,特別是一些與他們息息相關的議題,往往都會表現出濃厚的求知慾,這都是切入課堂教學的最佳時機。電視新聞和報章報道的社會熱點議題,學生都希望可以知更多,此時提出:“什麼是拉尼娜現象”、“極端天氣對生活的影響”、“應否設立平安鐘”等討論,學生都會樂意參與。有了學習目標,只要輔以恰當的教學方法,學習效能亦相應提高。

  學校的課室具備連接互聯網的功能,我嘗試鍵入“拉尼娜現象”,大量相關信息呈現眼前,由於資料太多因此建議先將資料作初步整理。我們先把相關的資料分類,概念、原理、影響、事例、圖片圖表、本地數據,一一把它們複製下來並利用文字處理軟件,整理成一份比較完整的文字資料。在十五分鐘時間的資料搜尋及整理的過程中,學生不僅系統地學習了一節氣象知識,而且是一個絕佳的專題硏習形式演示機會。從中,學生可以學習到資料獲得的渠道,選擇分析和整理資訊的方法。這些都是發展學生終身學習的必備技能。

  鄉土教育的目的在於使學生更深入地認識本土,樂於參與社會問題的探究。因此,以本土社會議題為中心組織鄉土學習,可以更好地發揮鄉土教育的功能。我們可以就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生,設計針對他們學習特性的議題教學。

  就鄉土地理而言,初中階段學生對自然環境問題較具興趣,特別是一些本澳極端的自然現象、災害等議題,他們都很熱衷學習,因此可以此作為組織鄉土教學的主要內容;高中階段由於學生已有一定的社會經歷,議題的範圍可以更廣泛更深入,人文地理如澳門的交通運輸、經濟產業、發展保育等,都可成為課堂互動討論的議題。

  近年,不少學校都已開展不同形式的鄉土學習,而且大多成效顯著。期望老師們可以與我們分享更多的實務經驗,共同推動鄉土教育的發展。

圖片來源http://www.cpc.ncep.noaa.gov/products/analysis_monitoring/lanina/images/glbSSTSea.gif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你好! 感覺你blog的文章很不錯, 希望和你交換連結, 也歡迎你到我網站來!謝謝!
我的網站: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mlb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