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2日 星期五

社會議題的調查與研究


文/黃逸恆


本文刊於2008年12月01日 澳門日報E07文化教思版

  踏入十一月份,行政長官和各範疇的司長在議事堂上與議員引介討論施政方針,一系列的政府政策成為坊間熱論的話題。筆者任教的學校,近日有不少學生在公民老師的引導下,進行不同形式的社會科學調查研究,以施政方針為主題設計問卷調查、展開訪談記錄,收集同學及老師的觀點與看法。
  “政府去年推出現金分享計劃,老師你是如何使用的?"、“現金分享計劃,有可能影響通貨膨脹嗎?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其中一組學生設計一系列的問題,向我進行訪談記錄。他們把過程認真地拍攝並有明細的研究分工,其間我們討論到什麼是社會福利政策,談到台灣地區的現金劵計劃與現金分享計劃優劣比較,論及政策的可持續發展。我亦反客為主,問及他們是如何使用五千元天降橫財,探聽他們的想法和價值取向,短短的十五分鐘我看到的是學生主動學習探究,關心時事和社會議題,過程更成為師生分享看法、交流互動的難得機會。
  社會學科和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澳門教育過去都比較忽視。所謂「學好數理化,走篇天下都不怕」,在我的中學時代,不少學校都比較重視數學和微觀的理化科學,歷史、地理等社會學科地位不高,師生少有在課堂上談論時事議題,更少有教授學生開展社會科學研究的方法和策略。
  現在,不少國家地區的學校都致力改進課程和教學方法,設法將學科學習結合到生活,聯繫到實際,成為教改的核心目標。有香港出版的系列教科書,即以「生活」聯繫科學、地理和經濟,目的就是推動學與教回應教改目標。教師讓學生設計研究調查的學習模式,則是最佳的有機結合學生生活的模式之一。學生可以根據主題,就他們感興趣的內容展開針對不同對象的研究調查,一方面學生可以藉此掌握不同的研究方式,另一方面同學亦可由此理解不同調查對象的觀點與看法。
  發展學生的批判思維,需要建立在學生掌握不同資訊和觀點的基礎上。通過整理和綜合調查資料,學生掌握了客觀分析問題的方法,學習模式亦從被動接受到主動獲取,對社會議題的關心程度亦能因此提高。
  讓學生關心社會,是鄉土教育的重要教育目標之一,過去我們經常抱怨學生都不關心時事,但在教育同仁的共同努力下,不少學校已經有很大的改變。事實上,我們現在的學生已經不只關心娛樂新聞、漫畫電玩,不少學生已經能對社會議題具有獨到的想法,批判的建議。
  順帶一提,在接受學生訪問的期間得悉,研究小組成員對「現金分享計劃」的態度都是「欣然接受,但強烈反對」,可以看到我們學生的公民素質正在不斷提高,這都是值得欣喜的。


圖片來源:http://www.lstlcw.edu.hk/4/4a1.files/thn_t0004.jpg


3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學生是有思想的,問題是我們老師如何去引導,公民意識的提升是社會進步的標誌,希望我們一齊努力,為我們的下一代啦


朋友

Rio 提到...

事實上近年學生已經對社會問題有了更多的關心。反而是仍有老師沒有把握好機會!

共勉吧!

匿名 提到...

老們沒有把握(雞)會,是因為他們苦於應付學校的工作,而沒有準備好上一堂有意義的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