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3日 星期二

閱讀素養的提升

文/黃逸恆
本文刊於2009年01月26日 澳門日報E6文化教思版

 2009年的4月份,來自澳門45所中學、五千多位15歲學生,將進行三年一期的“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畫”(簡稱PISA)測驗,並以學生的閱讀素養(Reading Literacy)作為本次評估的主要研究領域。PISA測驗的目的並不在於個別學生的能力評量,而在於地區性整體表現的探測,並企圖為各國教育甚至社會狀況找出問題,作為設計教育政策的參考。
 依據PISA定義的“閱讀素養”,指的是“以開發知識、潛能和參與社會生活為目的,對閱讀材料(或文本)理解、運用和反思的能力”。任務的範圍包括:找到或重新發現特殊的資訊,以證實自己對文本的全面理解,解釋文本,反思文本的內容和特點等。文本將包括非結構性的散文,以及其他不同類型的文檔,如表格、曲線圖和圖表等。
 鄰近的香港,“從閱讀中學習”成為課題發展的四個關鍵專案之一。香港教育局副秘書長陳嘉琪博士強調:“閱讀和語文能力,是學會學習的重要工具,教育不單是要培養‘看得懂的能力’,還要培養‘思考能力’。”她認為,閱讀是教改最為關鍵的能力。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香港學生參加PISA的成績由2003年的第10位躍升至2006年的第3位,取得了僅次於韓國和芬蘭的驕人成果。
 回看我們澳門的學生,閱讀素養的表現似乎並不理想,比對鄰地香港更是南轅北轍的不進反退,成績由2003年的第15位下降至2006年的第21位,且僅僅達到57個參與國家地區的平均值。其中澳門學生對“非連續文本(Non-continuous texts)”中的曲線圖和地圖,以及開放式的問答題表現最不理想,情況令人憂慮。
 有意見認為,閱讀素養的發展是語文老師的責任,但上述的表現說明,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至少在PISA測驗),單靠語文老師的努力並不足夠,其他學科亦必須作出配合。例如在討論地理議題時,地理教師可以提供一些相關的資料和圖表,讓同學從中進行概括和詮釋,以加強學生閱讀圖表和地圖的能力。一些澳門本地的環境和社會議題,亦應透過類似的方法融入課堂與學生共同討論。
 曾有老師在座談討論會上,抱怨目前本地自然環境和社會相關的資料、圖表等資料欠奉或不全,針對本地的研究零散和缺乏管道獲得,鄉土教育因而難以推行。可見,推動鄉土教育的發展單靠前線教師的力量並不足夠,一些教學材料和資源的支援看來也是未來需要加大力度去拓展去豐富,鄉土教育才能得以落實。

圖片來源:http://www.cartoonstock.com/lowres/jmi0125l.jpg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