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19日 星期四

高等教育與本土關懷

文/林發欽
本文刊於2009年03月19日 澳門日報E08文化教思版
  從近年澳門高等教育發展的勢頭來看,澳門高等教育機構在本土關懷方面做得還不足夠。
國際化是當前世界高等教育機構的普遍目標,有些學校着重外語能力的教育,有些學校強調外國師生數量的比例,有些學校則主張在研究上加強國際間的合作與交流,更多學校則兼而有之,不一而足。
  澳門高等教育機構也普遍追求國際化,具體做法與外地學府大同小異。但澳門作為一個小地區,資源和實際需要與世界先進國家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有必要提問,澳門的高等教育機構要追求怎樣的“國際化”?對大學而言,“本土化”是“國際化”的起點,也是“國際化”的歸宿,於澳門更是如此。即是說,只有大學具備本土特色,才能更容易走向國際化,彰顯自己的存在價値,而這一點也是檢視一所學校是否具備國際化條件的指標之一;另一方面,大學要明白,服務本地社會是她最大的天職,只有做好這個前提,才可以無後顧之憂地考慮更多其他大學的功能,而“國際化”則是完善本地大學此項天職的一種方式,而不是為“國際化”而國際化。有教育學研究者就將“國際化”視為一個過程,透過這個過程來提升大學教學、研究與社會服務的質量。
要強調的是,提出“本土化”是希望本地大學具有更大的“本土關懷”,而不是要以“本土化”來排拒“國際化”,因為兩者不是二元對立的關係。
  事實上,澳門許多高等教育機構旣沒有充分利用已有的條件建立起本土特色和優勢,也踏不上國際化的舞台,“內外交困”。而一些所謂的國際化,充其量是“香港化”、“海歸化”或“台灣化”,透過學術領導人員的先前經驗,來澳門痛痛快快地大幹幾年,然後無聲無息地離開,沒有給本地留下太多有價値的東西。對澳門一些高等教育機構來說,這種經歷實在太深刻了,因為每隔大約五年,幾乎就會重複相同的命運周期。所以,澳門固然需要從事澳門研究的人,以及在澳門從事研究的人,但更需要從事澳門研究,具有強烈本土關懷的本地人。
  本土關懷是澳門高等教育機構安身立命之所在,這是因為,大學的“本土關懷”,不僅指短期而言,大學應當培養本地人才,研究本地課題;更指長遠而言,大學應懷抱強烈的本土意識和人文關懷,為本地區高等教育和學術研究的永續發展做出長期的規劃和部署。
  學術研究不應設下國籍、地域的界限,但如果一個地區長期沒有固定的本土教學和研究人員,很難想像其學術研究能夠得到持續的發展。本土關懷不是評鑑教學和研究成果的量化指標,卻是提升教學與研究質量的源泉,如失之缺之,論文再多、奬項再多,對我們澳門這個地方來說都是沒有意義的,就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