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0日 星期二

將認知付諸行動

文/林發欽
本文刊於2009年10月19日澳門日報D07文化教思版

澳門回歸快要十周年了,對社會各領域的回顧與展望蔚然成風,我也想借此對鄕土敎育作一番總結與前瞻。

近十年來,本土意識破土而出,鄕土敎育成為一種亮麗的敎育現象,甚而演化成為一種社會思潮,與身份認同及本土意識互為呼應,各種相關敎育活動日漸增多。這種起源於敎育界的一種時代訴求,反過來成為過去十年敎育界的其中一個時代特色,這是始料不及的。

回首過去,當會發現澳門回歸國家的第一個十年,是澳門鄕土敎育的啟蒙階段。此十年,澳門人在找尋自身文化認同的過程中,本土意識日漸抬頭。在敎育界,學校長期使用移植課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學習內容與本地社會嚴重脫節,不自覺地引起澳門部分敎師深層的反思。於是,“敎育本土化”、“課程本地化”等成為迫切的訴求,而推行鄕土敎育,旣是達成這些訴求的便捷方法,也是實現本土化敎育的核心內容。猶記得,2003年澳大敎育學院主辦的一個硏討會上,我發表〈中學“澳門鄕土歷史”課程設計芻議〉一文,首次明確提出澳門鄕土敎育的概念。接下來幾年,我寫了多篇詳細討論澳門鄕土敎育內涵、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發展及評鑑的文章。從一開始,黃逸恆老師就是鄕土敎育的積極倡導者,他敎地理,我敎歷史,鄕土地理與鄕土歷史是鄕土敎育的兩大核心內容。我們因鄕土敎育而認識,日常雖少見面,卻因敎育理念相同而在學術路途上共勉互助。2007年元月,本版創刋,我們以“鄕土敎育”為名,正式開設本欄。及後,立法會多名議員都認同鄕土敎育的理念,先後在立法會提出書面質詢,倡議鄕土敎育,堅定了我們的信念。十年下來,“鄕土敎育”發展成一個敎育術語,具有特定的內涵,為澳門人所認識和接受。

當然,在將過去的第一個十年,除倡導以外,我們連同澳門敎育界許多有心人,還是做了一些實質的工作,如舉辦敎師培訓活動、出版專書、召開不同層次的座談會和硏討會、協助部分學校成立歷史學會等等。

展望將來,期望澳門回歸國家的第二個十年,澳門鄕土敎育進入深耕階段。作為一位身體力行的敎育工作者,近來我常在思考,鄕土敎育的推廣已進行了近十年,我們總不能在下一個十年也還僅僅鼓吹鄕土敎育重要,而不做更多其他的工作。所以,下一個十年,是將認知付諸行動的十年。早前,敎育界舉辦了一個本土歷史敎育座談會,出席座談的六十多位歷史老師經過深入的交流,大致形成共識,我們未來應當做好兩項工作,深化鄕土敎育的推廣:一是盡快開設大規模的敎師培訓課程;二是開發相關敎材,建立全澳性的鄕土敎育資源庫。

或許,這就是我們未來十年需要努力的方向。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