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於2010年04月05日澳門日報F05文化教思版
近年澳門高等敎育快速發展,私立學校崛起,公立學校壯大,政府對高敎的財政投入逐年增加。參考外地經驗,公立高等敎育的經費主要有三大來源:公共撥款、學費和社會捐贈。比較之下,澳門公立院校的開支,長期以來主要依靠公共財政撥款,社會捐贈在社會上沒有形成風氣,在院校裏沒有成為傳統,在校友眼中總認為母校不缺錢,皆因有政府支持。
2009年12月7日,有一宗新聞並沒有在本地社會引起足夠的關注:何鴻燊、謝志偉、王宗發及林金城發起創立“澳門大學發展基金會”,並在成立之初即已籌得超過一千萬元的捐款。我個人以為,“澳門大學發展基金會”的成立,必將是澳門高等敎育,特別是澳門公立大學發展的里程碑,因為它標誌澳門開始有社會人士意識到需要建立起一套規範、持續、有效的社會捐贈辦學模式,以促進公立院校經費來源的多元化。及後,2010年2月9日再傳來消息,伍宜孫慈善基金會有限公司向澳大發展基金會捐款港幣一億五千萬元,為基金會成立以來最大筆捐款。
澳門大學橫琴校區從無到有,不計今後日常的辦學營運支出,單是校園的軟硬件建設,就必須在三五年內耗資逾百億元,甚至數以百億元。遺憾的是,政府至今尙未公佈具體的預算。這樣一筆經費,對一個大國而言或是微不足道的,但對澳門這個微型社會來說,卻可能相當於政府一年的公共開支,比例不可謂不大。興建一所大學的新校區,花掉當地政府一年甚或更多的公共開支,在世界上是罕見的。
隨着澳門公私立高等院校擴充發展,類似澳大的情況將還有很多,這對培養澳門人才,促進本地可持續發展非常重要,應該受到社會的支持;但長遠來看,如何建立起大學的社會捐贈制度,卻顯得非常重要。
早在2005年,世界銀行已有報吿指出,非公共財政資源的比例快速增加,成為世界高等敎育的財政新趨勢。在美國,高敎籌款稱為院校拓展(Institutional Advancement),是大學負責人的重要任務。在澳門,社會捐贈主要集中在學生的奬助學金和一次性的項目或工程上,佔整個院校的支出微乎其微,更重要的是沒有建立起恆常的捐贈和支出制度。
由澳大校董會主席謝志偉等人發起的“澳門大學發展基金會”所以要受到肯定,是因為它為大學的社會捐贈建立起了典範和制度。以澳門現時的經濟情況及澳大有中央大力支持的背景,只要澳大的負責人多加活動,或可在兩三年內募集得十億八億元的捐款。如果澳門的公立大學,每年能從社會籌集得上億元捐贈,我們當會明白,社會捐贈不應視為公共財政辦學的補充,而是促進大學自我發展和完善的重要保證。這是因為,政府一般不會因為大學有社會捐贈而減少撥款,大學可以因應自身發展的需要自由分配使用社會捐贈,對學術硏究尤有推動作用。
澳門的博企或是時候思考一下,在鉅額盈利之下,除法定向澳門基金會撥出毛收入1.6%以外,如何履行更多的社會責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