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8日 星期一

學生學甚麼?

文/黃逸恆
本文刊於2010年10月18日澳門日報E12文化教思版
  1. 學校的課程設置,是否體現了“德、智、體、群、美”五育並重,考慮了不同學習階段學生的學習需要的差異,同時適應和配合澳門社會的發展?
  2. 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生在完成該階段後,掌握了哪些基本的知識、能力和態度?
《正規敎育課程框架》(下稱《課框》)正値諮詢,意味回歸後,澳門學校即將邁開課程改革和發展的第一步。其中的核心內容有:
  • 注重學生全面而均衡的發展。不難發現,不少學校雖然強調五育並重,但事實上仍比較偏重智育的發展。因此,《課框》以學習領域的形式規劃各敎育階段的學習,保證學生能夠全面、均衡發展;同時,建議文理兼修,避免過早分科對學生的影響。此外,透過選修課程與餘暇活動的設立,讓學生可以獲得適性敎育,發展個性特長。
  • 由量的滿足到質的提升。《課框》為各領域科目的敎學時間設定下限,同時對語言、數學兩個領域設定上限。此外,延長上課日數的同時,減少了每周的上課時數。上述建議成為諮詢稿推出後最被重視的項目之一,不少意見憂慮課時的減少可能導致質量的下降。在操作層面上,各學科課時的規劃,線性的思考是通過增加某些學科課時去滿足和保證學科敎學質量,也就是1+1=2的道理。事實上,單純地增加課時而缺乏細緻的課程規劃,並不能保證質量的提高。要讓學科學習質量提升,根本做法是合理規劃課程內容,施以合宜的敎學方法和透過評核去調整學習進度。
  • 關注不同階段學生的學習需要。兒童的認知大多基於實際生活經驗累積,大部分經驗都是綜合的,學科設置以至學習的內容,從幼兒至高中都應該遵循由宏觀到微觀,由具體到抽象,由簡單到複雜的規律。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生有其固有的學習特性,《課框》的設計因而重視了課程的一貫與銜接。曾有家長表示選擇入讀A校的原因,很大程度在於學校會提前學習其他學校高年級的內容。家長望子成龍的心態,卻可能深刻地影響孩子一生。
課程改革千頭萬緖,如前所述,《課框》諮詢僅是整項系統工程的第一步,學生“學甚麼”,不單是學甚麼科目的簡單問題,往後推出的學科“基本學力要求”(亦可理解為課程內容),才眞正切入學生“學甚麼”的核心。期望同仁在不同角度繼續給予意見,共同為孩子的發展建言獻策。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