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5日 星期一

一節好課(一)

文/黃逸恆
本文刊於2010年11月15日澳門日報D07文化教思版
  • 怎樣的一節課才算是好課?
  • 十月底,我和幾位澳門地理敎師前赴北京,參加一次有關地理敎育的硏討會。與過去參加的活動不同的是,這次硏討會主辦單位特意組織了一次兩岸四地的敎學示範活動,邀請澳門、北京、香港、台北八位優秀的地理敎師,於北京首師大附中和北理大附中分別上一節示範課。
  • 我出席的是北理大附中的高中示範課,其地理敎師徐老師負責第一節,主題是“天氣系統”。徐老師果然有備而來,先是播放一節天氣報吿短片,再而要求學生分組,組織天氣報吿中的天氣要素作為引子,學生在組織天氣現象的過程中,首次接觸到“鋒(Front)”這個陌生概念。
  • 徐老師成功設疑,學生由此產生了求知的慾望。
  • 接着,老師與學生回顧了前備知識——“氣團”,詢問學生不同性質氣團控制下的天氣狀況差異;同時,提出不同性質氣團間所形成的“鋒”。徐老師俐落地在黑板上描繪出“鋒”的立體圖和剖面圖,並解釋它的成因。
  • 徐老師利用學生的前備認知,通過講解和圖示等的方式,協助學生建構知識體系。
  • 緊接下來的是一次地理實驗。“氣團”和“鋒”都是看不見的物理現象,很多時候學生未必能明瞭其原理。因此,徐老師利用了一個分有左右兩格的透明盆子,左右兩邊分別加入紅藍兩色的顏料,讓同學能易於區分;然後,老師分別在藍色一邊倒進鹽粒,攪拌稀釋。分隔盆子左右兩邊,是一塊可隨時提起的透明隔板,徐老師請同學留心,她將把隔板提起,要求同學細心觀察實驗結果。
  • 徐老師利用直觀的操作實驗,清楚地向同學解釋了一項抽象的地理現象。
  • 下一步,徐老師要求學生依據她派發的天氣圖,分組討論冷、暖鋒過境的情況,以及嘗試預報天氣。討論過後,學生分別上台說明結果,以及解釋原因;徐老師用鼓勵的方法,肯定了學生的正確之處,也更正了一些誤解。最後,老師總結了該節課堂學生學到的一些概念和原理,課堂至此結束。
  • 地理敎師同行看完上述的課堂描述後,一定會想,這是一節所謂的標準課。結構嚴謹、脈絡清晰、知識含量大,完全具備一節高效、優質課堂的標準。
  • 下一期,我會再描述其餘地區示範課的課堂狀況,即可比較到他們之間的差異和特點,也是我這次行程中收穫最多的地方。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