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7日 星期一

如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文.林發欽
圖片來源:http://www.hobbs-journal.com/
wp-content/uploads/2010/06/舞醉龍.jpg
刊於2011年6月13日澳門日報F06文化教思版

   澳門是個東西方文化薈萃之地,自從十六世紀中葉葡萄牙人東來始,不同的東西方語言和文化即在這方土地上紮根滋長,傳統的中華文化與西來的葡萄牙文化和諧並存;中國的佛敎、道敎及各種民間信仰與天主敎、基督敎和平共處,敎堂與寺廟毗連相望;各種東西民風習俗異彩紛呈……中葡兩國人民和其他各國人民經過四百多年的繁衍生息,共同生活,創造出澳門特有的文化景觀,形成澳門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鄕土敎育重要的素材。
    二○○七年八月,即大約四年前,我在本欄發表《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文說:“澳門民間和官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挖掘、整理、硏究和保護的工作已正式展開,未來幾年,保護與推廣本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勢將成為本澳社會重要的文化現象,並從實質上提升澳門各種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有利於澳門文化事業的發展。”四年下來,我們看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確已成為社會關注的一個熱點,但對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展系統的調查、硏究和保護,卻仍然停滯不前,遠遠落後於鄰近地區。
    二○○七年,中國開始落實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保護措施,並展開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至今已建立起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構成國家、省、市、縣的四級保護制度,大部分省級行政區已進行普查並建立起保護名錄。一般情況下,只有列入省級名錄的專案,才可申報國家級名錄。鄰埠香港的民政事務局早就委託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硏究中心開展普查工作,並已公佈初步結果。至於澳門,近年引人關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主要集中在申報國家級名錄的幾項:
    第一批:粵劇、涼茶製法(由廣東省、香港和澳門聯合申報);
    第二批:神像雕刻(澳門首個獨立申報項目);
    第三批:醉龍節、道敎科儀音樂、南音說唱;
    第四批:媽祖信俗、哪吒太子寳誕、澳門土生土語話劇、澳門土生葡人美食文化(今年申報項目)。
    除以之外,我們莫說普查,就是連最基本的調查也沒有;整體上,對澳門具備哪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如何逐一保護,皆處於空白狀態。令學術界關注的是,在媒體的熱情關注下,社會倒是一再沉醉於又有項目被列入國家級名錄的歡喜之中。而鎂光燈之外,其他更多沒有申報國家級名錄的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卻乏人關注,斯人獨憔悴。
    在全城歡欣,慶祝澳門又有項目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際,我提出這樣一個掃興的問題,不是要否定我們近年所做的工作,只是要向社會傳遞一個更清晰的訊息:對比起澳門數十,甚至上百項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關注和保護的層面太少了,我們的硏究才剛起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