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30日 星期一

天賦與缺陷

文/黃逸恆

Michelle Shearer在白宮玫瑰園接受總統奧巴馬頒授殊榮
本文刊於2011年05月30日澳門日報f06 文化教思版

    引用著名創意敎育家Ken Robinson在專著《The Element》中的一段文字:“整個社會就像一個交響樂團,每位團員都有一種擅長的樂器,只要大家都選對了位置,將能造就一首渾然天成的樂章。”  
     2011年5月,第61屆美國年度敎師奬得主Michelle Shearer在白宮玫瑰園接受總統奧巴馬頒授殊榮時提到:“要看到學生的天賦,而非缺陷。”正好回應了K.Robinson的觀點。
      這位美國年度敎師得主Shearer老師,擁有14年敎學經驗,同時具有化學敎育和特殊敎育的專業資格,她在Maryland州一所聾人學校任敎4年期間,成為該校135年以來首位提供“高級先修化學課程(AP Chem)”的老師。Shearer老師用手語向學生解釋包括“動力學”和“電力化學”等普通學生都感到艱澀的概念。此外,Shearer老師還利用自己的備課時間,額外給從沒機會學習微積分、概率、統計學等課程的學生上課。被問及為甚麼要這樣做時,她只簡單回應:“因為他們可以!”
      筆者留意到社會上有意見認為,普及敎育使學生整體的素質下降,期望學校敎育能提高標準,統一課程與敎材,甚至建議設立統考篩選機制。
      與高淘汰率的菁英敎育相比較而言,普及敎育制度下的學生整體素質的下降應看成是理所當然的現象。表面上,單從平均成績看來無疑是下降了;實際上,原本的菁英學生仍舊“菁英”;更重要的是,制度贏得了敎育的普及,失學兒童大幅度的減少,社會受敎育的人口比例得以提升。
      澳門已實現了十五年免費敎育的第一步,第二步的新《義務敎育制度》法規的修訂亦已進入諮詢階段。從法制建設上可以看到,澳門的敎育正走向第三步的普及敎育。從免費到普及敎育這三步,前兩步可從財政投入及法制建設上推動,要實現第三步,需要的是敎育理念與範式的轉變:“要看到學生的天賦,而非缺陷。”菁英與普及二者,前者關注的是缺陷,後者突出的是天賦。
      我們絕不希望所謂的提高“標準”,是建立在菁英淘汰機制下的產物,當學生達不到所謂的標準時,就要面臨被淘汰和篩選,取而代之,應是提高“期望”。普及敎育下的課程發展,應該提供全面而均衡的課程內容,其核心是讓學生在全面的課程中尋找到個人所長,盡情發揮天賦與能力。讓交響樂團中的成員,愛打鼓和彈鋼琴的都能選對位置,共譜美好樂章。

圖片來源:http://blogs.princeton.edu/paw/images/teacher-year_2011_LJ-0116.jpg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