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於2012年08月06日 澳門日報D08文化教思版
圖片來源:http://upfile.kdnet.net/UploadFile/ 2010-3/2010321115747737.jpg |
畫冊在案頭一放,就是兩個星期,李老師來電詢問,才下定決心要盡快寫點甚麼,否則眞是辜負了學生的辛勤。盛夏之夜,氣溫並沒有因為太陽下山而降下來,開著空調,關上窗戶,關起一室安靜,夜很深,窗外卻依然一片澄明,一如當下心境。翻開《畫說辛亥革命》,跟隨學生的敘述而神遊古今,出入戰場,面見聖賢,本來應該很沉重的歷史事件,在童心未泯的中學生筆下,卻又總是滿懷朝氣與希望,預示著勝利的曙光早晩要降臨中華大地。
廣大中學在去年辛亥百年之際舉辦“紀念辛亥百年,弘揚革命精神”系列活動,《畫說辛亥革命》是系列成果之一。這本以圖畫為主、文字為輔的小畫冊,全書分成“燃起革命之火”、“革命征途”、“革命成功”三章,內容看似簡單,有些文字還有修訂完善的空間,但難能可貴之處是圖文皆為學生根據歷史事實自主創作。創作的過程,是學生把學習所得綜合內化成自己的認知,進而建立新的解釋體系,最後以適當的方式呈現內容的知識建構過程。透過這樣一種方法,學生的學習化被動為主動,除了課堂知識,還要自主透過其他途徑獲取更多的歷史素材,使學習變得更有意義。
有學生認為歷史很沉悶。事實是,沉悶的不是歷史本身,而是傳統的課程設計和教學方法。所以,編寫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教材和探索調動學生積極學習的教學方法,成為當前歷史教學成敗的關鍵。
當然,這本小畫冊不僅是學生的學習成果,還體現了學校鼓勵教學探索的努力和教師付出額外心力的教育奉獻精神。從這個意義上看,我們應該更關注其過程,而非結果。《畫說辛亥革命》及其教學模式,其實在很多學校都有類似的計劃和實踐,但彼此之間卻很少交流、總結和分享。
人文社會領域的學科教育,包括歷史、地理、社會,以及近年日漸受到重視的鄉土文化教育等科目,在傳統的課堂單向“灌輸”方法以外,學校和教師都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就我個人接觸所及,學會、興趣班、小組討論、專題研習、出版書刊等形式,已有越來越多學校採納和嘗試,教師和學生都感受到新的刺激,從而激發新的教學熱情和學習興趣。當中,過半中學都有出版學生的作品專集,這其實是澳門人文社會領域教學的一項重大特色和成果;可惜當中除個別學校外,更多學校的學生專集出版後並沒有引起外界的重視。這無疑對學生、教師、學校,甚至教育界都是一種損失,如能搭建分享交流的機制和平台,勢必進一步推動相關教學活動的發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