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4日 星期二

國史教育與國民教育

文.林發欽

刊於2012年09月03日 澳門日報E08文化教思版


圖片來源: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
/20110501/photo/0501-00176-023b1.jpg?t=1304242405672
 香港回歸以後,課程改革將“中國歷史科”邊緣化,逐漸使之成為選修科,並失卻“科”的地位。這種改革,在香港教育界和學術界曾引起極大的爭議和迴響,不少學人公開提出反對,但並未能扭轉局面。及至最近,“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引爆成為超出教育範疇的政治和社會議題,似乎又為國史“重生”帶來了希望,使相關討論引起更多平時不關注課程改革的社會人士的注意。最近幾天,“與其硬推國教,不如強化國史”(筆者個人總結)成為香港社會最新的主流論述之一,批評課程改革本末倒置,反對國民教育的人士希望藉此取消此科,國史學界則期望藉此令國史“重生”。

 香港“國史”與“國教”的取消與增設,本來都是出於教育學中課程改革的學理觀點,但在“政治”參與下,卻有截然不同的境況。兩科最後命運如何,或要幾年後才見結果。
 當今世界課程改革的一種主流觀點認為,在基礎教育階段,傳統的學習內容過於零碎、分散和脫離社會生活,於是合拼科目、統整知識和改革內容成為課程革新的重點。香港“中國歷史科”被去學科化和邊緣化,主要就是基於這樣一種教育學觀點。這項課程改革落實的結果和經驗是,教育學的學理被充分考慮了,文化薪傳、國家認同、傳統更生、本土社情等因素卻受到了忽視,不能不說是一次失敗的課程決策。
 也有一種課程觀點強調,課程硏究不僅着眼於如何改革已存在的內容,更要關注有哪些內容應該教而沒有教。香港被殖民管治百多年,“國民教育”長期失語,“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設立,主要就是基於這樣一種教育學觀點。社會人士常提出某某知識應列為學校課程,其實也是出於此種認知。以教育論教育,“國民教育”的回歸,是理所當然之事,但政治過分熱情,卻使之作為科目的名字,並出版了一些脫離香港主流認知的輔助性教學材料,終於引起對立政治力量的大力反撲。這項課程改革落實的結果和經驗是,教育學的學理被充分考慮了,政治的需要卻被過分放大了,結果引來其他政治力量的抗爭,傷害了教育專業本身,使本來具有正當性的“國民教育”染上莫名其妙的“原罪”,所以同樣是一次失敗的課程決策。
 課程的設計與呈現,本身就是各種權力話語衝突和妥協的結果,所以,政治介入課程是不可避免的,公眾參與課程事務也是理所當然的。當中的關鍵是,專業的教育工作者應成為課程改革的主要力量和決策者,排除左中右的政治干預,向公眾傳達基本的課程原理和改革理念,盡可能糾正流於表面的是與非的二元對立的論述,引領公眾深入討論課程內容。課程改革是一門專業,不僅涉及教育學、課程理論等專業知識和當科的學科知識,更需要與本地社會縱向的歷史脈絡和橫向的社情民意密切結合。
 國史教育是國民教育的基礎,香港一方面撤“國史教育”之科,另一方面又設“國民教育”之科,在撤與設之間,課程改革之出發點與結果,值得澳門引以為鑑。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