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5日 星期一

提高教育品質(二)

文.黃逸恆

刊於2012年10月15日澳門日報E08文化教思版

圖片來源:http://3.bp.blogspot.com/-
niqXc2VL2lA/T2h4XwOB-cI/AAAA
AAAATGc/nZRW10Z5lLQ/s1600/quality%2
Bmanagement%2Bsoftware.jpg

 接續上期所述,各國各地均透過學校課程的不斷改進和發展,推動教育品質的不斷提升。由此,《正規教課程框架》除了透過延長學年教育活動日數,同時減少每周的授課時數,在學校合理規劃其教學活動時間,以及適當安排期末與段末考試時間的前提下,讓教師和學生有更充分的時間開展相關的教與學,提升學習成效和品質。
 另一方面,為達至優質教育的目標,“課框”提出不同教育階段課程發展的準則,當中包括學校各教育階段課程須致力促進學習者,能分階段達到《非高等教育制度綱要法》中訂定的階段目標以至整個非高等教育階段的總目標。同時,學校課程在確保達至上述訂定的階段與總目標之前提下,所有教育階段課程發展所涉及的各個環節更應貫徹以下準則:
  • ­ 促進學生全人發展,培養其終身學習能力;
  • ­ 遵循不同教育階段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
  • ­ 關注學生的個別差異及其不同的教育需求;
  • ­ 重視各教育階段課程的銜接。
 事實上,上述的準則均已成為教育界以至整體社會的普遍共識。在過去一段的時間內,各類學校已不同程度地體現在其校本課程當中,不同學習領域的教師同仁,已清楚明白到上述原則即為實現優質教育的基石。
 據了解,不少學校在學科設置方面早已意識到全人發展的重要性,明白全面而均衡的科目設置,對學生全面發展有重要的意義。於是甚少出現過於側重某些傳統概念上的主科,又或忽略一些與升學考試無關的科目;一些學校更堅持從幼兒到高中,各學年均設一定課時的藝術與體育等類別的科目。
 此外,大部分教師同仁也理解在當前資訊科技迅猛發展的時代,只側重知識的傳授甚至是偏重應試模式的教與學,已經無法滿足時代的要求,小組學習、探究學習、討論思考等有助培養孩子終身學習能力的教學模式已成為課堂的主旋律。又如,近年在班級人數不斷優化下,單向講授的滿堂灌課堂已逐漸改變,隨之看到的是課堂模式的多元,藉以滿足個別差異和不同學習者的需求。
 最後,學校的教研文化逐漸形成,不少的學校早已建立科組、科際,甚至跨教育階段不同類型的教研活動,致力完善課程的橫向整合滲透與縱向的一貫銜接。
各所學校一直都在透過不同的方法致力提高其教育品質,“課框”訂定的各項準則,乃為取眾所長之產物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