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日 星期二

澳門歷史文化整理運動

文.林發欽

刊於2012年10月01日澳門日報E07文化教思版

圖片來源:http://www.infoniac.com/uimg/
aMAZEmebook-maze-infoniac.jpg
 近年,澳門在博彩業爆炸式發展和城市膨脹拓張的浪潮下,“本土”、“鄉土”、“文化認同”、“主體意識”、“歸屬感”、“集體記憶”、“保育”等群體性的情感表達和心理發展成為澳門社會重要的“關鍵詞”。具體反映出來,幾乎涉及我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呼籲加入本土知識,旅遊要求發掘更多歷史文化的元素,城市規劃倡導保存文化肌理,經濟發展提出將歷史文化素材轉化成本土創意產品,各類公共文博機構銳意發展本土項目,民間社團致力出版本土題材的圖書,遊客緬懷昔日的澳門,普羅市民要求保存一棵老樹、保育一片綠地、修復一幢建築、保留一檔地攤……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是故,“本土歷史文化”作為集體情感的依托所在,澳門加強地區競爭力、促進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資源,其影響和作用早就超出自身的視域,尤其對社會穩定、政治認同、城市規劃、經濟轉型、旅遊發展、教育競爭有重要的意義。可惜的是,我們至今仍未能從這樣的廣度和高度來理解、研究和解決這個議題,各領域、各界別、各部門仍舊默默埋首於自身的“專業工作”,被動、碎片化、一次性地解決一個個“新問題”。
 我不是說各自的工作不重要,而是強調我們缺乏一種宏觀的視野來審視我們的文化問題。於是,我們昨天爭議一處遺址如何保護,今天討論有哪些文化資源可以發展成創意產品,明天又會提問我們還有哪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後天又或會再度憶起昔日的海岸線和天際線一去不復返……如是者,我們在自設的界限徘徊,一次又一次的無可奈何花落去,換來的是一次又一次的無力感,卻無助歷史文化的搶救與保存。
 當下,澳門其實最需要的是對自身的歷史文化資產進行全面的普查、省思和整理,也就是發起一場“澳門歷史文化整理運動”。中國新文化運動時期,胡適提出“整理國故”的經驗值得當下的澳門參考。他認為“整理就是從亂七八糟裡面尋出一個條理脈絡來;從無頭無腦裡面尋出一個前因後果來;從胡說謬解裡面尋出一個真意義來;從武斷迷信裡面尋出一個真價值來。”
 如果我們依此思路檢視自身的歷史文化資產,則先要做分門別類的“索引式整理”,而後逐項做提要,並依門類匯總出版,最後利用電腦技術、互聯網技術和現代通訊技術,將之電子化,使公衆能通過不同的形式分享文化的成果,使教育、旅遊、文創、城市規劃等不同領域的發展等輕易對接文化的寳庫,並達成永續保存與更生的目標。
 過程中,我們不應滿足於停留在傳統學術上的研究和出版,更重要的是重新審視和省思,認清自我,建立文化自信與認同,在本土與世界、傳統與現代、發展與保育、緬懷與前瞻、新與舊之間找尋新的平衡,重新出發。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