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30日 星期二

從《澳門街道的故事》說起

文.林發欽

刊於2012年10月29日澳門日報E07文化教思版

圖片來源:http://auto.cnradio.com/2007zt/
2007aomen/zytfc/200710
/W020071012855154404689.jpg
  最近有越來越多媒體對“澳門街道”發生興趣,以我所見,在近年掀起的本土文化熱潮中,“談街論巷”成為重要的表徵內容。從政府部門到民間社團,從平面媒體到電視甚而電台,從本土研究者到外來學者,都談論起“街道”來。不約而同的媒體訪問,使我想起了十年前的澳門街道硏究。
  二○○二年,我開始組織學生以主題研習的方式探究澳門街道的歷史與文化,並於○四年出版《澳門街道的故事》一書。在我看來,該書是我實踐鄉土教學的成果,而非純粹的本土文化普及讀物。
  我的想法是,澳門有輝煌的歷史文化,幫助學生認識家園,增進他們對澳門的認同和歸屬感,是教育的重要任務。但直接說教過於枯燥無味,歷史與現實之間有時存在鴻溝,幫助學生將歷史與現狀建立關聯,是歷史教育取得成功的一個基本要素。街道既然印證澳門歷史的發展,我們甚至每天都要與它擦肩而過,那麼從研究澳門的街道入手,透過澳門的街道認識澳門,就可以將歷史與現實結合,增加學生學習的趣味。這就是我組織學生大規模開展街道研究的原因。
  為激勵學生持續關注本土歷史文化,並從研習中享受社會的認同與鼓勵,我決定將學生的硏習成果結集出版。教我印象深刻的是,十年前的澳門與現在很不一樣,關注本土文化的人並不多,要出版書籍也絕不如今天般容易,更何況是中學生的習作。後來我知道澳門基金會支持本土文化的研究與出版工作,於是抱着嘗試的心態申請出版經費,很快便獲得了批覆。作為一位普通教師,當時我與同學們開心了好幾天!令我們意外的是,《澳門街道的故事》出版後大受歡迎,登上澳門暢銷書榜首,並於○五年獲澳門基金會資助出版第二版。
  現在回想起來,再與外地學術界朋友比較,確實以身為澳門人而感恩。在澳門,只要用心去做,要出版書刋,或許比其它地方都要容易。事實上,回歸前後二十年,以澳門基金會為主力的澳門公共部門,對本地學術研究與出版工作的扶持,成為今天我們珍視本土文化、捍衛本土價值等社會思潮興起的基礎。
  當然,資源充裕,出版容易,也造成一些負面問題。在缺乏專業出版社的現況下,出版書籍門檻低,坊間甚至形成“能出版的書就是好書”的錯覺。事實上,澳門出版物質量參差,高質素的本土文化讀物仍有待充實。
  部分出版物偏重出版速度和數量,內容缺乏深度和心思,印刷過分鋪張浪費,是近年澳門出版物的另一個主要問題。有朋友拿來十多份民署出版的澳門街道宣傳品給我看,並吿訴我免費派發點,這些同類型的所謂不同故事的宣傳資料,如果要集齊不同版本和語種,將“數以斤計”。當然,在本土文化熱潮勃興的當下,相關部門重視宣傳澳門街道文化的初衷很好,但如果印刷出版同類宣傳品太多,除了浪費,甚或會淺化街道文化的內涵,適得其反,值得反思。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