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日 星期二

期望

文/黃逸恆
刊於2013年04月01日澳門日報C03文化教思版
圖片來源:http://link.photo.pchome.com.tw/s13/
secretpage/66/127501282826/
  每個人都會對一些事物有所期望,很多時候這些期望會成為推動我們行動的動力。作為老師,我們經常思考如何推動學生能有積極的學習態度,因此會不斷改進課堂教學,使用具啟發性的教學方法,激勵學生的求知欲,又會採用更多促進學生學習的評核模式,推動學生提升學習成效,目的就是希望學生有所期望。
  學校的生涯規劃輔導,是使學生能對未來有所期望有所憧憬的重要環節,當學生基本建立了自己中長期的生涯規劃,就會自然成為自發學習的動力,積極的學習態度自然會由此形成。那麼,現時我們的學生對學校的學習,對自己的未來又有什麼期望?以下的研究發現或許有助大家掌握學生現時的想法。
  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ISA)中,社會可能較多關注學生的成就表現,而一定程度地忽略了PISA計劃中的其他研究發現。事實上,這些研究發現對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尤其對於我們育人工作的加強甚有啟發的意義。
  從PISA2009數據資料可知,澳門參與計劃的十五歲學生中,有35%期望將來能讀完大學(韓國比例最高[80%),拉脫維亞最低[25%]);其次,有7%的高表現學生不期望上大學,而有21%的低表現學生認為他們將來能上大學;再次,有18%的學生期望在高中階段結束他們的正規教育。
  上述的數據,PISA研究給予我們幾個值得思考的議題:

第一,7%高表現學生不期望上大學,這意味著這些潛在人才將有機會流失,因此學校和老師有需要珍視這些孩子往後至少三年的學校生活時間,激勵他們建立更高的理想,追求更卓越的成就;

第二,要重視21%的低表現學生認為他們將來能上大學的想法,激勵和支援這些在學習上稍為落後但有抱負的學生,改變學習的表現並給予他們更多的成功機會;

第三,而近五份之一的學生如選擇只完成高中教育階段,則有必要協助這些學生在往後的學習中,加強其投入到勞動市場所需具備的技能和素養,當中,近年政府推動學校在普遍高中設職業技術課程應有一定幫助;

第四,比對2003年,期望將來能讀完大學的澳門學生減少了近一成,說明近年經濟的發展,對學生的職業和生涯規劃帶來比較明顯的變化。

  個人絕不認同期望越大失望越大的說法,作為老師的我們都期望,外在的激勵能使學生逐漸成為內在的期望,適當的期望輔以合宜的輔導和協助,將有助其不斷追求卓越,也就是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之所謂蹬腳摘果的概念。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