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6日 星期一

適性揚才

文.黃逸恆
刊於20130916日澳門日報D06教思版
 

新時代所倡導的教育改革,比對傳統的教育模式,更多地強調個性發展及照顧差異。不少國家和地區教改的旗幟均提出改進傳統流水生產線般的工業標準化教育模式,強調教育的眞諦應是讓學生均能有所發展的適性教育。有學者更形象地比喩,傳統的標準化教育模式,就仿如只講求經濟效益的那些旣不健康也不可口的連鎖式快餐店;我們追求的優質教育,應當是照顧不同口味、要求,講求客制化的五星級米芝蓮餐廳。

有人可能會問,甚至也有不少同仁抱怨:我們現時面對的學生差異很大,一班幾十位學生,程度參差,能力各異,怎能照顧好不同學生的個別差異?

上述問題的回應,應該包括如何照顧個別差異現時的差異有多大兩者。

如何照顧個別差異,涉及的是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的改變。當中,教育理念的改變至為重要。就如上述學者的形象比喩,為師者要先轉變心態,由一套標準要求所有學生努力達到的快餐店模式,改變為能發揮不同食材的特性的米芝蓮餐廳。孩子均有不同天賦,教育的眞諦就是讓人盡展所長、適性揚才;至於教學模式,一些講求合作、互動的小組學習策略,合理規劃課程和調適教學進度,並輔以及時的個別學習輔助措施等,均能有助將差異盡量縮小。

至於現時澳門學生的校內差異如何?是否眞的大到沒法接受?與其他國家和地區比例,是否有很大差距?或許以下的資料可提供一些參考:

根據九年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ISA)的資料,參與的國家地區,其校內學生成績差異的百分比平均値為65%,一些國家如新西蘭、瑞典和冰島,其校內差異較大(均超過90%),校內學生差異較大的國家中,包括了我們熟悉的PISA成績多年名列前茅的芬蘭(80%)。可見,校內學生的差異,並不影響學生成就的高低。當然,這完全要視乎教師有沒有關注差異,以及是否有採取適當的教學策略去因應學生的差異而提供適當的協助,從而改進學生的學習成效。上述的研究,也反映了澳門參與學生的差異情況,澳門學校的校內差異低於OECD的平均値,約為48%,差異程度與香港相若(50%),在整體參與國家地區中屬較低水平。

由此可知,澳門的教師在面對學生差異的問題上,較其他國家地區的壓力稍輕,尤其受惠於小班化政策的推動,整體班級學生人數得到了較大的改善。澳門的教師應具備更佳的條件,去推動和開展更合適和能照顧差異的教學模式,從而改進學生的學習成效,邁向適性揚才的教育理想。

更多相關的研究結果,有興趣的朋友可參閱以下文獻:
OECD 2010, PISA 2009 Results: Overcoming Social Background: Equity in Learning Opportunities and Outcomes, Volume II, PISA, OECD Publishing

圖片來源:http://www.dvusd.org/cms/lib07/AZ01901092/Centricity/Domain/1206/hands_3_students.gif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