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30日 星期一

活動課程

文.黃逸恆
刊於20130930日澳門日報E02教思版

中學時期,因為受恩師黃勵知老師的影響,對地理科有了濃厚的興趣,並因此加入了校內活動課程的地理興趣小組。十幾位志同道合的同學,在放學後都自發地到學校的地理室,與恩師一起就地理科的一些議題共同探究。
 
在這段過程中,將搜集到和整理後的資料花時間去一起製作一些專題式的地理模式或展版,置於地理室的內外。製作雖然粗糙,但每當想起恩師在課堂時會用這些粗糙的模型展版向其他同學展示和講解地理現象,受此激勵的小組同學都會繼續自發地努力搜集和製作更多的材料,為教學繼續提供雖然粗糙,卻比教科書更直觀、形象的模型,以及教科書少有的最新和熱門的地理專題圖表資訊。

由於恩師教學的影響力實在太大,這個小組人數不但越來越多,而且一年一年地有新血加入,使這個活動課程一直朝可持續發展的方向邁進。在恩師的大力支持下,這個小組後來更自發組織校內的地理競賽,參與的組別由最初的幾組隊伍,發展到後來按年級分組的大型常規性賽事。除此以外,每學年度面向全校同學在大禮堂進行的地理專題報吿、校慶日的地理成果展示,使這個過去不太被注視的地理科,成為大多數學生喜歡的科目之一,學生的學科學習表現成績,以及對學科的自我效能感逐年提升。

由於上述的學習經歷,使我在從教之後,一直嘗試將上面提到活動課程的模式應用在工作上。個人深信,只要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機會,在課堂內外讓學生獲得哪怕是一點點的肯定,這份成就感一定會促使孩子漸漸地熱愛你的科目。這個時候,學習表現已經不是一種由老師外加給孩子的外力,而是他們自然而言地追求的目標。

在澳門,活動課程多稱為餘暇活動、課外活動或輔助課程,相較起學科課程活動課程在學習的模式上更講求參與、實踐和應用,在課程的安排上更講求彈性、靈活和多樣,因此,活動課程被普遍認為是發展學生個性潛能,適性揚才的重要教育模式。

六年PISA研究的結果,進一步為上述活動課程所起的作用提供了實證的支持。PISA詢問了學校校長為學生提供怎樣的課外科學活動,並且將他們的回答與學生在科學測試上的表現聯繫起來。調查顯示,參與的國家和地區平均而言有近九成的學校為學生提供科學考察活動,而為學生提供科學競賽、課外科學項目的比例為六成及五成,其他活動課程包括科學展覽和科學俱樂部等,約為四成。與此同時,研究發現,大多數國家地區有參與上述有關科學的活動課程的學生,其科學表現、科學上的自我效能感,以及對科學的喜歡程度均顯示強烈的正相關,當中澳門學生的相關程度在參與的國家地區中更見突出。

澳門教育傳統上重視將活動課程學科課程有機結合,據上述的調查資料顯示,有約96%的澳門學校為學生提供課外的科學項目,以及91%的學校開展科學競賽活動。這個數字,遠較OECD平均値分別約50%60%為高。調查雖然只反映了科學領域的情況,但憑主觀的觀察卻可以肯定,其他學習領域亦相去不遠。

圖片來源:http://nashobabrooks.org/files/2011/08/Edited-5-18-11NBS34923.jpg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