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1日 星期一

合作和分享(一)

文.黃逸恆
刊於2014年07月21日澳門日報D08教思版
圖片來源:http://4.bp.blogspot.com/-ikkDPRMIXP8/
UYlszrOwJmI/AAAAAAAAA18/
JEd_nZn2FdE/s1600/BusinessGrowthHands.jpg

    最近有機會與一些老師朋友聚會,席間大家都談到學校的工作。
    比較年輕的甲老師分享了初任教師時的成長歷程,他提到任教的首年,心裡尤其不踏實。如何才算把一節課備好?課程內容哪些是重點、難點?如何鞏固和建立學生的知識體系?甚麼樣的教學設計和選用哪些教學材料?怎樣帶領學生掌握學習任務等,都需要投入大量的心思和時間作好準備。幸好,學校科組的教師之間長期以來已形成了一套良好的協作氛圍,有固定的時間集體備課和互相觀課,並由有經驗的老師帶領和協助;相關課程內容的資訊、圖片和影片等的教學資源亦會互相分享。在這種良好的協作氛圍下,甲老師在很短的時間內得到了較快的成長,上半學年已基本把握教學工作的關鍵,其後的教學亦逐漸得心應手。
    另一位已有較長教學經驗的乙老師,亦分享了在學校工作的經驗和體會。他說其學校規定科組每三個月就要辦一次研習會,每次研習活動會分別請科組內的教師就教育的發展或學科的前沿資訊與科組同事分享介紹,並就相關的內容進行深入互動討論。乙老師說,科組第一次安排他作分享介紹時,由於用了很多的時間去閱讀相關資料,研習會同事回饋的反應都很好。自此以後,他就開始定期關注和收集整理有關信息,並經常主動爭取在研習會上作介紹。透過這樣數年下來的累積與思考,乙老師逐漸擴展了自己對教育這個專業的認知層次,梳理和構建了對教育的一套觀念和理想。
    上述兩位老師的分享帶出了一個重要信息:教師的發展與成長,單靠老師單打獨鬥,儘管花費很長的時間,效果亦未必理想。
    教育,從來都是一個講求合作和分享的專業。
    不少研究發現,學校團隊的合作對學生的學習質量和成效有較顯著的影響,並建議老師要多利用課堂教學以外的時間與同儕進行更多的分享和專業對話,並應盡可能以合作的方式開展教學和觀察同儕教學。
    與各位分享一些資訊:由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開展的一三年教與學國際調查”(TALIS),報告於上月(六月)公佈,該報告分析超過三十四個會員國、超過十萬名教師,針對有關教與學的狀況進行調查。
    TALIS調查顯示,參與調查的國家中,初中教師工作時數平均為每周38小時,當中有約50%(約19.3小時)的時間為課堂教學,共約31%的時間為獨立備課批改作業;教師在學校內與同儕分享和團隊合作的時間約為8%(每周平均約為3小時)。調查同時發現,超過一半的初中老師表示很少或從未進行合作教學或觀察同儕教學,另有近半數初中教師從未從校長或其他行政人員方面獲得教學回饋。

    上述的調查對象並不包括澳門,但亦可供各位教師朋友與自己的實際情況作比對。有興趣的朋友,亦可登入OECDTALIS專頁下載報告全文。

OECD的TALIS專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