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3日 星期二

回歸十五年私立大專院校的發展

文.林發欽
刊於2014年12月22日澳門日報E08教思版

圖片來源:http://files.eduuu.com/img/
2009/10/13/174421_4c5b6d8822942.jpg
    私立大專院校龐然崛起,是澳門回歸十五年高教發展最重要的特徵和現象。
    回歸前十年,澳門高等教育以公立院校為主,如鏡湖護理學院等專科私立院校,雖然一直存在並逐漸升格,但私立院校在澳門高教系統中,並未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
    觀乎澳門基礎教育,自古至今都是以私立學校為主;歷史上,高等教育也是如此。從早期的聖保祿學院、聖若瑟修院,到一九八一年成立的東亞大學,都是私立院校。及至一九八八年,澳葡政府為更有針對性地培養本地人才,透過澳門基金會收購並重組東亞大學,逐漸發展成今天的澳門大學、理工學院和旅遊學院三所公立高等院校。從一九九一年公立澳門大學正式成立,到回歸前的一段時間,澳門私立大專院校雖有發展,但整個高等教育體系仍是以公立為主。
    回歸後,澳門高教發展的總體態勢是公私立院校齊頭並進。公立院校在資源優勢下,質和量俱得到提升;私立院校在政策優勢下(如土地政策、開放私立院校低門檻開設碩博士學位課程的教育政策),以量取勝,迅速佔據澳門高教的半壁江山。具體考察,顯見科技大學龐然崛起,城市大學借殼上市,強勢回歸澳大舊址,其他私立專院校大部分在課程和校舍上都得到拓展,使澳門高等教育格局發生極大的改變。從註冊學生人數看,總體上私立院校已超過公立院校;本地生方面,私立和公立院校已接近平分秋色。
    這些轉變,是教育政策使然還是自然放任的結果?是利多於弊還是弊多於利?觀乎回歸十五年的教育政策,並未見有具體的論述,社會也缺乏深入和理性的討論。最常見的是,社會對私立院校的辦學質量屢有質疑;在信息有欠透明的情況下,對政府給予私立院校財政資助和教育用地也多有批評。但這些都無礙私立院校正逐步拓展辦學規模和社會影響,隨着校友的增加,無論社會大衆目光是正面多還是負面多,這些院校早已成為澳門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畢業生大部分已毫無疑問成為各行各業的建設力量,貢獻社會。
    從各所公立院校的年度預算看來,公立院校的生均成本已接近甚至超過二十萬,其中逾八成由政府出資;私立院校的生均成本肯定要比之少得多,並且主要由學生出資。所以,單從資源角度看,私立院校的崛起,一定程度上紓緩了政府在高教上的財政壓力,當經濟不景時尤甚。
    教育是社會公益事業,公立和私立大專院校各有其優勢,不同地區公私立院校的發展傳統和成就並不一樣,故難以簡單評斷孰優孰劣。放眼未來,政府宜大膽制定高教發展政策文件,透過諮詢凝聚社會共識,使鼓勵並資助私立大專院校發展成為明確的教育政策和教育制度。

    拖延十載的高教法修訂,已到了必須出台的時間,相應的高等教育委員會和高等教育發展基金是推動未來高教發展重要的制度建設。透過法律和制度,政府對私立院校的資助勢趨制度化和透明化,減少社會質疑;透過學術評審和自我優化,社會期待私立院校的辦學質量逐年提升,並在賺取學費收入和保持學位質素之間取得新的平衡。倘若如此,澳門高教之發展,或將更勝再造一個橫琴校園。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