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0日 星期二

抗日戰爭與鄉土教育

文.林發欽
刊於2014年01月19日澳門日報F08教思版

圖片來源:http://pic.yupoo.com/clr804/
Au8JbFAL/b3xUS.jpg
   今年是二次大戰勝利七十周年,也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這是一個很好的鄉土教育主題,也是一個很好的愛國愛澳教育契機。好的主題配合契機,教育成效定必事半功倍。
    吾輩倡導鄉土教育與愛國愛澳教育十餘年,限於條件,一直只是吶喊,在理想的空谷中雖偶有回聲,卻難見廣泛的實效,心存愧疚,既愧對一群志同道合的教師朋友,更愧對那些已先我們而去的戰爭倖存者。
    近十年來,透過學術團體和大學,組織訪談老居民已累計近五百人。十年前,七十歲以上的長者回憶兒時,大都會談到抗日戰爭。今天,如年齡未及八十歲,要談抗戰有點困難,因為戰爭期間,他們只有幾歲,即使有所經歷,但已很難完整而又真實地回憶起那些年的苦難往事。正因如此,翻閱着那些早年整理出來的口述稿,一種難以言說的歷史蒼涼油然而生。七十年了,那些從山河破碎的國難中走過來的老人,在時間洪流中,無可避免將帶着民族記憶和個人苦難走向歷史。下一個十年,我們身邊將普遍找不到見證戰爭的倖存者。作為一個長期埋首故紙堆的人,想起這些,心裡總是難以踏實。
    衆所周知,戰時日本並無武裝佔領澳門,使澳門成為孤島,大批同胞來澳避難。特殊的歷史背景,使澳門有不一樣的戰爭故事。富商流亡,平民走難,抗日英雄潜伏,知識分子寓居,澳門真實經歷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悲壯。社會賑難,無分你我,施粥施藥,國難之中彰顯的民族凝聚力與向心力透過文獻和口述依然記憶猶新。餓殍遍野,暗殺橫行,自顧不暇之中,仍有青年人前赴後繼地選擇走上前線參與救亡,譜寫了一個個感人的澳門抗戰故事。
    當然,今天我們有關澳門抗戰的記述和回憶都是不足夠的,有關敘述主要集中在澳門中立地位、社會救濟和支援祖國抗日等方面。而且即使是這些內容,也是大多欠缺深度的。這是因為我們缺乏對抗戰史料的整理,如果重讀一兩個月戰時的報章,大部分的研究都可以獲得有意義的擴展。我望着辦公室堆起的《申報》、《華僑報》、《大衆報》、《市民日報》和《西南日報》等戰時報章打印稿,心裡重複湧現一個數字——三萬版。歷史文獻的迷霧可能比戰火的硝煙更讓人不知所措,看不清路在何方。
    從甲午到抗戰,我們身邊的近鄰毫無疑問是個傑出的民族國家,但可惜從未認真與我們共同面對那一段段不堪回首的歷史真相,更遑論歷史教訓了。我們這一代中國人有一個共同的歷史責任——牢記國難,但牢記國難的最高境界是為了忘記仇恨,重建邦睦。
    三巴山下無炮火,但戰火中的孤島依然烽煙瀰漫,留下戰爭記憶。反戰反侵略是人類的普世價值,抗日戰爭是中國人民共赴國難,同仇敵愾的民族大業,超越政治信仰,無分左右。正因如此,紀念抗戰勝利,不僅是為引入鄉土教育題材,更是為了避免戰爭,也是為了重建那份因政治分歧而受傷的民族認同。

    度盡劫波兄弟在。作為一個歷史工作者,在七十周年紀念快要到來的一刻,歷史的蒼茫與個人的理想交織出不足為外人道的心境,從未經歷戰爭,眼淚卻莫名其妙地模糊了視野。為了……今年要做的事情很多,謹寫給自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