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30日 星期一

愛地球教育

文.黃逸恆
刊於2015年03月30日澳門日報E08教思版
圖片來源:http://i.telegraph.co.uk/multimedia/
archive/02420/getty_2420347b.jpg

 想起已經是十七、八年前的事了。
 那一年暑假,母校恩師托我為她準備一些分享會的資料,她準備在開學時向同學以專題的方式,介紹各類大氣污染對生活的影響。當年,資訊並不如現在發達,互聯網應用在澳門亦只是剛剛開始發展,學校當年所選用的教科書,就相關內容的敘述並不那麼全面和深入,一些新的發展,尤其是比較前沿的科學研究仍未納入到教材當中。筆者當年正在師範大學修讀地理專業,恩師因此委託我在大學查找相關資料,為她準備開展相關的分享活動。
 就讀大學那年,我開始接觸互聯網,這個聯通世界和資訊海洋的媒介,幫助我整理大學相關資料的同時,亦為我提供了相對較新的發展狀況和研究結論,尤其美國大氣及海洋局的網站,匯集了大量最新的資訊和案例。因此,我為恩師所準備的資料非常豐富,文字、圖表、數據、圖片甚至影片一應俱全。 當中,我特別為恩師準備了一份美國大氣及海洋局相關Smog(一種大氣污染物,港澳多譯作“煙霞”,內地則譯作“霾”)專題的資料,內容介紹了Smog的成因、影響和各地的應對,還有Smog在美、英等工業國家多年的數據資料,以及多年來因為Smog所引發的各起嚴重污染事件。
 當中,包括英國倫敦一九五二年的毒霧事件和一九四三年美國洛杉磯的光化學煙霧事件中相當詳細的資訊。當時,因為收集了非常多資料的原故,令我對這個專題有更大的興趣深入了解。後來,我專門向大學教授“氣候氣象學”的專業導師請教,了解內地對有關問題的研究和相關資料,才知道內地當年並沒有就相關問題進行較系統深入的研究,當然,內地相關部門單位,亦未有就針對相關的問題推出各類政策和措施。
 準備這份有關Smog專題的資料,由於比較詳細豐富,分享會因而收到較好效果,同學大多感到對問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豐富的圖表、數據以及圖片、影片等亦提升了教學成效,不少同學更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開展更深入的探究活動。這些回饋讓仍為師範生的我感受到無比的鼓舞,更加強了將為人師的信心。
 最近,因為看完前央視記者柴靜所製作的《穹頂之下》,使我回想起當年為恩師提供資料的這段往事,柴靜運用她的演說技巧、豐富案例、圖片、影片,並透過引用深入淺出的數據資料,讓觀衆和社會產生對霾害的關注。在柴靜身上,我彷彿看到了當年恩師的教學風采。
 作為教師的我們,無時無刻在教育我們的學生要懂得愛;而作為地理教師,我們引導學生要愛地球,要關注地球的環境問題,且要懂得如何透過行動去保護它。在資訊如此發達的當下,可採用的資源如此豐富,當中資訊亦有真有假,因此新時期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老師除了懂得如何獲取、梳理、剪裁、增補各類教學材料外,更重要的責任是在教與學的過程中,讓學生掌握客觀分析、獨立思考、理性判斷的能力,使能從多角度去認識他們生活的地球,進而產生愛地球和保護地球的品格。
 愛地球的環境教育應當如此,愛國家、愛澳門、愛家庭、愛自己的教育亦當如此。

2015年3月17日 星期二

新生人口增加與教育發展

文.林發欽
刊於2015年03月16日澳門日報F08教思版
圖片來源:http://static.guim.co.uk/sys-images
/Guardian/Pix/pictures/2009/3/31/1238512468767/
Primary-school-children-001.jpg

    一年一度的幼稚園新生報名入學,牽動着社會的神經,苦了孩子,苦了父母,何嘗不也苦了教師,苦了學校。
    數千名孩子,懷抱數千個夢想,牽涉數千個家庭,直接關係到數萬人未來的生活,當然引起社會高度關注。在各種各樣報名和註冊入學的教育現象中,引起各種各樣的討論和建議,但由於缺乏對澳門教育現況的深入認識,有些提法和疑問,反而會引出更多的問題。
    例如,有意見建議允許入網學校收取報名費,使學校得以報名人數不設限。這其實不僅無助解決問題,更違背了澳門循序漸進推行免費教育的原則,當年為使入網學校不再徵收除學費以外的各種名目的雜費,曾大幅增加免費教育津貼,並推出名目繁多的補助,才徹底解決部分學校亂收雜費的問題。如今為收取少量的報名費而走回頭路,勢必損害免費教育制度。
    又如,部分論者和媒體總喜歡使用B效應這個講法,使人誤以為有關現象只是今年才出現或特別突出。似乎忘記了去年也是如此,事實是明年也將如此,這無關龍年,也無關馬年,只因澳門已進入高出生人口時期。
    部分學校報名表限量派發,報名程序不暢順,一名孩子報考多所學校,家長和孩子疲於奔命等狀況固然需要盡快改善,但這些都不是澳門教育面臨的最大挑戰。猶記得前幾年,幼稚園入學最大的問題是家長重複註冊,教青局經研究後推出註冊憑條制度,已基本解決了這個問題。所以,我相信教育界、社會和政府通過討論和研究,會找到新措施回應今年報名所衍生的種種問題,即使不能完全解決,也會得到舒緩。
    事實上,幼稚園新生報名入學引起的問題,正是澳門教育未來面對學生增加這一重要挑戰的起始和表徵。報名難的現象雖然已對孩子和家長造成困擾,但對比起以下這些問題,卻只是微不足道的技術問題而已。
    回歸初期,澳門每年的新生人口一度跌至只有三千餘人,至二○○四年才回升至四千人的水平。及後逐年上升,至二年突破五千人,二一二年突破七千人,引起所謂B效應的誤判,結果二〇一四年再創龍年新高,達七千三百六十人。根據目前澳門的人口結構和社經發展情況,可以預計未來幾年,每年新生人口將保持大致七千人的數字。如是者,今後一段時期,非高等教育階段的學生人數將會持續增長,逐年向高年級擴展,由此引發的校舍空間不足、師資不足、學位地區錯配、公共教育投入需要持續大幅增加、家長競逐心儀優質學校、補習需求增大、上學交通狀況持續惡化等問題將日益發酵和凸顯。如不馬上制訂具體的應對計劃,無論我們如何強調學位足夠,都無法安撫家長為子女張羅心中理想教育的徬徨心理。
    土地、師資和公共教育開支是澳門非高等教育發展未來面對的三大問題。

2015年3月2日 星期一

家校合作

文.黃逸恆
刊於20150302日澳門日報F08教思版

 
圖片來源:http://www.claytonearlylearning.org/blog/
wp-content/uploads/2012/11/11-14-conf.png
   
孩子的健康成長,學校教育固然重要,家庭教育卻是關鍵。孩子在學校接受教育,德智體群美五育在課堂教學的學習經歷,師友互動的校園生活中獲得成長。孩子回到家中,其全面發展亦受着父母長輩的教育教導,兄弟姊妹的相處等環節中得到提升。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深刻理解家校合作的關鍵,乃在於兩者需要有着同一目標,各司其責,共同協力發揮教育孩子的最大效益。
    筆者在任職班主任職務期間,亦比較重視與家長的溝通互動,定時及時向家長分享孩子在學校學習及生活的情況,讓家長發揮協力作用,協助學生全面成長。因此,除了學校規定一年至少四次與家長的會面之外,亦會透過電話主動聯繫家長。當然,數十人一班的班級規模,不可能每一個學生家長都會定時及時聯繫,因此,聯繫接觸最多的,多數是那些在學校表現並不那麼理想的孩子家長,多年經驗告訴我們,這些孩子的家庭,或多或少都存在這樣那樣的家庭問題。因此,與這些家長接觸時,都會以讚許和肯定學生在學校的表現為主,再搭單幾句要父母注意孩子甚麼甚麼之類的說話。
    老實說,這種方式的家校合作,先不談尚未能覆蓋全部學生的家長。實際上,就算老師再積極主動,亦不可能真正做到定時及時向家長分享孩子在學校學習及生活的情況。大部分家長,對孩子在學校的學習生活仍然處於一個比較模糊的狀態,因此可以想像,家長實際上並不知道需要配合學校做甚麼工作,以及在家中應該如何協助孩子學習和成長。
    最近幾年,隨着智能手機的普及,通訊及社交軟件類型和功能的發展,據我所知,已有不少班主任(尤其是小幼的班主任)會透過這些通訊及社交平台建立家長群組,每天定時發佈和分享孩子圖文並茂的學習情況,當然還會有各類的作業測考信息、學校通告、校園活動等,甚至一些群組更會加入學生本人,讓學生也能參與其中。
    加拿大卑詩省(British Columbia)各學區的中小學,於本學年開始推廣及試用線上平台FreshGrade,作為學校與家長之間的合作平台。該平台可同步上傳分享學生作品及口頭報告等作業,讓家長知道學生課業上的進展,幫助教師與家長之間的溝通,也讓學生有機會分享自己的作品。而教師也能比照卑詩省課程學習成果,使用這平台評分,評分後以電子郵件將成績送到學生家長手中。
    其中一所試用平台的Cambridge小學,校長Vendramin表示這是未來的趨勢,認為學生的成績不應該只是一年幾次的報告,而是隨時與家長保持聯繫,成為學校與家長間的窗口,讓家長也有機會觀察到自己孩子的成長。

    資訊科技的發展,正在一定程度地改進及提升了家校合作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