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逸恆
刊於2015年08月17日澳門日報F08教思版
圖片來源:http://y1.ifengimg.com/ 93e66fcf076a20ad/2014/1102/rdn_5455b524b39bb.jpg |
上期提到,陳鶴琴先生的《活教育的教學原則》,提出十七條指導幼兒教育的具體方式和方法。
鶴琴先生十分強調要讓幼兒從做中學習,他認為要讓幼童內化各種知識和能力,皆要透過直接或間接的體驗,教學過程不應該直接向幼兒說明結果,而應要讓他們自己去實驗和思考,去求結果。他指出,例如游泳和做飯,在陸地上和在課室裡,無論你怎樣教以及如何解釋,都無法讓孩子學會游泳懂做飯。
因此,鶴琴先生提出“凡是兒童自己能夠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凡是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當讓他自己想”、“你要兒童怎樣做,就應當教兒童怎樣學”三條原則。
“促進幼兒教育課程與教學方法的革新,尤其是以遊戲為基本的學習活動方式,避免幼兒教育小學化”,是特區此輪幼兒教育階段課程改革的重點。
如何革新教學方法?鶴琴先生倡議我們,要不斷“鼓勵兒童去發現他自己的世界”,尤其採用“比較教學法”、“替代教學法”和“精密觀察”,並以“大自然和大社會作為教材”、“注意環境、利用環境”去開展教學。他注意到,小朋友喜歡戶外生活的特點,認為幼童到戶外去就快樂,書本上的知識是間接知識,幼童完全沒有經驗過,讀了也不可能完全理解。而大自然、大社會中都可以找到很多好玩的東西來作活教材和活教具。所以,就需要讓兒童到大自然、大社會中,去探索自然的神秘,去研究社會的實際問題。上述的六條原則,六十多年後的今天再看,一點也不落伍。
作為兒童心理學家的陳鶴琴先生,各條原則都是根據兒童心理的理論學說,結合他多年的教學經驗提出,力求做到“心理學具體化、教學法大衆化”的目標,讓教師讓家長都能理解,都能應用。其中六個原則,尤其結合了兒童心理學的理論學說。他注意到兒童喜好競爭的心理特點,因此,提議老師們可以“用比賽的方法來增進學習的效率”,透過組織比賽,增加學習興趣,促進學習效率。同時,他倡議採用的方式方法,也抓住了兒童的心理特點,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尤其要注意“積極的鼓勵勝於消極的制裁”、“積極的暗示勝於消極的命令”。此外,鶴琴先生亦提出,採用的方式方法要盡可能“遊戲化”和“故事化”,並透過“分組學習,共同研究”,從而提升兒童的學習興趣。
另一方面,鶴琴先生認為,應當發揮協作的功能,鼓勵“教師教教師”以及“兒童教兒童”這兩個原則,套用今天大家熟悉的話語就是“學習共同體”的概念。
上述摘要鶴琴先生提出的活教育教學原則,在當前政府和學校推進幼兒教育課程改革工作的背景下,尤其踏入新的學年學校將按序於幼兒教育階段全面推行《課程框架》與《基本學力要求》的相關規定,鶴琴先生的建議仍然極具參考價值,值得我們每一位幼教工作者認真學習、深入理解和付諸實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