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6日 星期一

口述歷史中的中華教育會

照片來源:http://www.edum.org.mo/gallery/collection/
文. 林發欽
刊於20151026日澳門日報E08教思版

   今年中華教育會迎來她的九十五歲生日。
    教育團體是推動教育發展的重要動力,在澳門更是如此。因為早期澳葡政府放任華人教育,華人教育團體和學校實際已成為華人教育的提供者,中華教育會的誕生與成長,正是澳門教育歷史與現狀的寫照。是故,中華教育會九十五年的歷史,實質就是百年澳門華人教育的縮影,值得澳門人關注和研究。
    傳統歷史研究以文字史料,即文獻和檔案為主要證據,忽略對實物史料和口述史料的應用。口述歷史是研究現代史和社會史的一種重要方法,可補充文獻記載的不足和文獻本身不具備的功能,提供新的史料形式──口述史料,也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口述訪談。中華教育會雖然有近百年歷史,但近半個世紀的歷史資料卻散落在各種檔案、報章、特刊之中,要歸納和總結並不容易,而曾經參與近六七十年會務工作的資深教育工作者卻還有很多人健在,透過他們的敘述,再輔以文獻,反而更容易拼湊出歷史的原貌。
    正是基於這樣的想法,中華教育會與澳門理工學院中西文化研究所合作開展“澳門中華教育會資深會務工作者訪談計劃”,深度訪談十五位參與中華教育會工作的教師,憶述教育會數十年的歷史發展。有關成果目前已結集成《會史留聲:澳門中華教育會口述歷史》出版。
    這個書名有意思,一個團體歷經九十五載不僅沒有塵封成為歷史,而且生機勃勃,風華正茂,成為澳門教育的中流砥柱,這本身就是一個值得紀念的事情。人去留名,雁過留聲,九十五載蹣跚走來,從先賢劉雅覺神父、梁彥明校長,到今天中華教育會口述歷史的敘述者吳培理、何德明、冼為鏗、林顯富、羅佩芳、劉羨冰、黃楓樺、伍華佳、郭瑞萍、朱杏兒、許瑞瑰、李沛霖、岑美娟、何少金、王文常諸位先生,百年間幾代人的傳承與蛻變,合作與碰撞,奮鬥與堅持,光影揮灑,透過衆人之聲,時間留痕,會史留聲。這不是專家寫的歷史,而是主人自己的敘述,更親和,更可感。
    冼為鏗先生憶述中華教育會會址的變遷,道出一個教育社團堅韌掙扎求存的成長歷程,也從側面折射出澳門教育近數十年的困頓與發展。
    林顯富校長細述全澳學生運動會的起源、暫停與中興,特別提到:“到了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澳門之後爆發‘一二 · 三事件’,壁壘分明,我們的子弟學校即紅色學校,和教會學校分得很清楚,所以這個對學生體育活動是很不利的。”今天“壁壘”早就不復存在,但這種真實回憶,直面歷史的精神與內容,本身就是珍貴的澳門運動史料,超越會史,卻又更彰顯會史的光輝。
    劉羨冰校長回憶與社會各界一起爭取教師權益,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種種歷程,實際上就是澳門教育長足發展,走向專業化、現代化的過程。
    這些教育範疇的口述歷史,既是教育前輩的個人故事,也是中華教育會的集體記憶,更是澳門教育的歷史聲音,值得一讀。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