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2日 星期一

博物館與鄕土敎育




文/林發欽本文刊於2007年7月2日澳門日報教思版第十四期《鄉土教育》專欄


  我在本欄提過,鄕土敎育不但要在學校推行,更應在社會推動。
  鄕土敎育的目標之一,即要使學生認識和體悟自己所生活的社區。博物館應是校園以外,社區重要的學習場所之一。澳門作為一個歷史文化深厚的城市,現有大大小小,形式各樣的博物館約廿所。有人說澳門是個博物館之城,以人均佔有量計算,博物館的人均比居世界前列。這是沒有意義的量化統計,澳門至今尙未有一所國際級,甚至只是地區級的博物館,我們缺乏珍貴的特色館藏,市民到博物館參觀的風氣也不濃厚。總的來看,博物館與本地居民的生活似乎沒有多少關係,有個別特色大館每年雖外借國家級的文物舉行特展,但終究沒有形成氣候,未能將博物館融入本地居民的生活,更沒有成為校園以外重要的敎育場所。更甚者,有個別於位旅遊區的博物館,旅客已成為它們的最大客源。澳門作為一個旅遊城市,這本來也無可厚非,但博物館不積極地謀劃貢獻本地居民,提升澳門人的文化品質,終究是說不過去。
  一般認為,博物館具有收藏、硏究、展示和敎育諸種功能。若以此基本常識審視澳門衆多博物館,則“博物館之城”此類的話就難以啟齒了。從鄕土敎育角度看,不管哪個地區,博物館都是重要的文化資源,體現了地區歷史文化的底蘊。令人遺憾的是,收藏、硏究、展示不說,單說敎育,澳門的博物館就需要反思創新,改變固步自封的狀態。
  作為一所稱職的地區博物館,要充份發揮出敎育的功能,只佈置好展品,每天朝九晩六打開大門,等待客人來是不足夠的。博物館的管理人員,應化被動為主動,設計長期性的活動,使靜態展示和動態活動相互結合,吸引居民,特別是靑年學生主動走入博物館。更進取者,應設法使靑年學生成為博物館收藏、硏究、展示和敎育的參與者,促進博物館與社區生活的互動,通過靑年人的力量改善博物館的質素,凝聚人氣,創造活力,並在互動過程中提升靑年人的文化素質和對居住地的身份認同。
  民政總署文化康體部轄下多所博物館舉辦的“博物館學生硏究員活動”應是澳門利用博物館推動鄕土文化敎育的一項新嘗試。我雖有參與組織此活動,但不是在此賣廣吿,觀乎澳門當下所有博物館的敎育活動,能開放給年靑人眞切參與各種活動的,除此以外,確不多見。通過學習、硏究、參與佈展和導賞敎育,年靑人已由被動的參觀者,變成主動的參與者,並對本地各種文化資源有更廣泛的認識。所謂澳門文化產業,他們正以自己的行動去實踐,並快將以自己的成果彰示世人。與其光說不做,或光考察不行動,或光理論不實踐,不如看看我們的年靑人怎樣做!

圖片來源:www.65666333.com/ditu/aomeng/aomengpowuguan.htm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