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30日 星期一

赤子心,鄉土情

文/林發欽
(作者為澳門教育研究者)
本文刊於澳門日報教思版鄉土教育專欄
2007年7月30日第十六期 E-7版



  今天的澳門,鄉土教育不應再是口號和理念,而是一種落實的行動。
  為推動學界深入認識澳門的歷史文化遺產,使中、小學校具備開展世界遺產教育及發展相關校本課程的基礎,澳門基金會與旅遊學院合辦“世界遺產教育”課程,利用暑假培訓近千名師生,期望為全澳學校提供一批熟悉澳門世遺的種子教師和學生。
  依我的理解,這就是一項大規模的鄉土教育行動,其意義絕不僅在於向師生推廣家園的歷史文化遺產及文物保護意識,更是旨在透過大型的教育活動,使師生眞切感受到鄉土就是生活,知識就在身邊,能力就是實踐,從而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和家園的可愛。 這聽起來好像有點抽象,但卻又很實在。今個暑假,澳門的歷史城區好不熱鬧。在文化遺產導遊的帶領下,近千名師生在理論學習後,邁出校園,走近歷史古蹟。艷陽高照,他們的身影遍佈歷史城區;汗流浹背,他們的笑聲溫潤每一片家園的土地。
  有老師說,生於斯數十載,為師多年,卻原來並不完全認識這片土地;有同學說,想不到每日擦肩而過的地方,竟是如斯的精彩。透過系統的理論學習和實地參觀,我們感受到師生的興致和喜悅,大家對家園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表現出極大的敬佩。鄉土情濃,赤子情深,我們並不缺乏愛澳之情,缺乏的是讓我們體驗可愛家園的機會! 澳門的文化遺產,似乎與大多數居民毫不相關,它們要麼是旅客的遊覽勝地,要麼是專家的硏究對象,雖然就在我們身邊,但卻離我們很遠,很遠。有此現象,小範圍看來,是“世界遺產教育”不足的結果;大範圍看來,是澳門長期缺失鄉土教育的惡果。
  作為一個文化教育工作者,澳門申不申報世遺,並不影響我們的教育理念和行動,兩年前我們是這樣做,兩年後我們還是這樣做。不同的是,申遺成功後,我們發現澳門對外宣傳歷史文化景點的力度大大加強了,但對內的教育卻停步不前。 在有近百名學生的課堂上,我講到大三巴哪咤廟,問有多少學生到過此廟,只有數人舉手,我以為同學反應慢,反問有多少人沒有到過此廟,結果幾乎全班舉手。這堅定了我的想法,不要說有系統的學習和考察,就是走馬觀花式的遊覽,也沒有多少人曾經走近家園的古蹟。平時見諸報端,總聞某校、某校組織師生參觀世遺景點雲雲,但畢竟這是十萬名師生中的少數。
  理解“世界遺產教育”的重要性很容易,提出呼籲和倡導就更容易,但要將口號和理念付諸實踐,有秩序,有組織地一一落實,就很困難了。今個暑假,我與近千名師生共同實踐了鄉土教育的理念,當中很忙碌很辛苦,但卻很歡愉很感動。行動才剛開始,我們期待九月新學年開課後,全澳十萬名師生陸續分批有序地走遍家園的每一寸土地。

圖片來源:http://www.macautourism.gov.mo/images/mtt/11792162880s.jpg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