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歷史教育學會昨日舉辦“本土歷史教育”座談會,邀請教青局長蘇朝暉、教育界代表及多名資深歷史教育工作者參與討論,就如何推動本土歷史教育的發展,培養學生愛澳情懷等問題集思廣益、各抒己見。
座談會昨日下午二時半假駿菁活動中心綜合活動室舉行,蘇朝暉,中華教育會副會長劉羨冰,澳門歷史教育學會會長林發欽、理事長黃惠玲,培正中學退休教師陳子良、黃就順,澳門歷史學會理事長陳樹榮等出席,約五十名本澳中、小學歷史科教師參與討論。
完善教材落實改革
林發欽致詞指出,檢視本澳縱向歷史發展和橫向社會現實,歷史文化既體現本澳在世界上的成績及貢獻,也是社會實際資源,在政治凝聚力、旅遊經濟、文化教育上均提供豐富素材。本澳已將本土歷史教育納入相關教育法規,相信透過完善的教學材料、師資力量等,系統的教學不久將落實到課程改革中。
蘇朝暉表示,歷史教育的重要性是“以古鑒今”,讓學生透過前人經驗及智慧積聚,增加行事為人的能力。本澳歷史既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也是外交史的重要一環,應讓學生秉持開放態度積累歷史知識和觀點,培養愛國愛澳的公民意識,體會“根在澳門”的情懷。
本土史具教學價值
陳子良回顧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首次將澳門歷史引入課堂的情景。當時開設本土歷史教學的學校少、年級少、課時少,為激發學習熱情,教師利用暑假讓學生到坊間明察暗訪,完成澳門行業發展史報告。相對而言,現時發展澳門歷史教學條件成熟,回歸前掀起歷史研究熱潮,為研究本地史提供中、英、葡等大量資料。此外,世遺景點也為實地教學提供便利,推行本土歷史教育具可行性。建議由政府、學者和前線教師組成教學大綱編寫委員會,訂定綱要後公開諮詢。鑒於現時歷史科課堂教學時數不足,可考慮由對本土歷史教學感興趣的教師,組成流動教學隊伍,在全澳各校以講座形式講授本土歷史。
劉羨冰指出,澳門本土歷史具有豐富教學價值,但因研究起步遲、人才少、成果缺,其獨特性常被忽略。強調澳門擁有中國第一所高等院校、湧現出數位傳奇式的抗日戰爭英雄人物,乃至被視為煙花之地的福隆新街等都曾冒出過為國家、軍隊捐資援助的感人事蹟。在教學研究中須進一步發掘歷史資源,突出本地歷史的獨特性,作為培育澳門人的優質養份。
本土歷史教材缺乏
黃就順以其豐富的社會經歷和紮實的歷史地理知識,解釋鹹潮的產生、抗日戰爭“洗銀紙”等有趣見聞,印證學習歷史並不枯燥。陳樹榮提出以實地考察方式,讓學生就感興趣方面自行考證澳門歷史。
在互動環節中,有教師認為現時推行本土歷史教育存在課時不足、教材缺乏等問題。教師在成長過程中多數未曾系統學習本土歷史,在知識薪火相傳上存在困難。希望日後通過當局培訓、自學及社團活動中,增進個人的教學能力。
圖片來源:http://www.macaodaily.com/res/1/20090831/45391251652057109.jp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