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4日 星期五

為甚麼要建鄕土敎育資源庫

文/林發欽
本文刊於2010年05月03日澳門日報E06文化教思版

今天,我想與讀者分享一下我們歷史敎育學會的工作。
澳門歷史敎育學會是一個由本澳大中小學敎師組成的非牟利民間敎育團體,以“推動本土歷史文化敎育,促進澳門敎育發展”為宗旨,成立以來分別與敎育曁靑年局、民政總署、澳門基金會、郵政局、澳門大學等部門合作,舉辦形式多樣的硏究、出版和歷史文化推廣活動。這些活動,能否喚起社會對本土敎育的重視,能否增強靑年學生對澳門的身份認同和文化歸屬,能否促進敎育與課程的本地化,能否推動本土意識的萌芽和發展,社會當有公論,我們不敢自吹自擂。
經過多年推動,很多前線敎師向我們反映,要進一步落實本土知識敎育,編纂傳統的紙本敎材已無法完全滿足千差萬別的敎學需要,而必須建立起一套有效的電子敎學輔助資料。這些資料不僅要適合於學生“學習”,更要適合於敎師“敎學”;旣要滿足於不同程度、不同年級學生的學習需要,又能配合不同學制、不同學校課程設置的要求;旣要有傳統的圖文敎材,又要有現代化的聲像和視頻敎學資料。這其實一直也是我們的想法,而組織本地學者和敎育工作者合作開發“澳門鄕土敎育資源庫”,開放予全澳師生使用,則是化認知為行動,實現上述想法的不二法門。
主動提出一項如此大規模的工作,我們有過猶豫,有過退縮,但作為澳門歷史敎育的專業團體,為了方便會員老師的敎學,更是為了我們的敎育理想,我們的靑年學生,我們並無退路,我們也義無反顧。這或許有些語重,卻又是我們眞實的境況和想法。我們甚至天眞地認為,資源庫建置過程實質也是動員澳門文史科敎師整理澳門鄕土知識的過程,是一場自發的澳門歷史文化整理運動。 我們都受過中國傳統文化的陶冶,作為敎育工作者,作為知識分子,我們懷抱着一種不好與人言說的“風骨”,這種東西在今天的澳門並不値錢,甚至有點礙事。但於我們來說,是任何情況下都需要堅持的基本原則。
我們知道澳門社團泛濫,申請公家錢的多,做公關表演的多,做實事的少,所以我們堅持不隨便申請資助,很多活動得靠老師自掏錢包。舉個例子,作為一個敎育團體,成立多年我們從未向敎靑局申請過資助。資助申請都可以透過政府公報查閱,騙不了人。我們雖然窮,但卻對得起澳門社會。
我們知道澳門社團是選舉,尤其是立法會間選的機器,從中衍生出許多有違社會公義的問題,所以我們的成立大會,第一項決議就是不參與政治選舉。
我們知道,出錢出力的文化敎育工作吃力不討好,但澳門就只有這數十位歷史老師,哪怕我們會員老師的敎學工作有多繁重,家庭事務有多繁瑣,大家卻不得不參與,不得不支持。 總之,我們知道對一個只有“風骨”,沒有資源的敎育團體來說,建置“鄕土敎育資源庫”有多困難,但我們仍要堅持且有信心經年以後,以又一實質成果呈獻社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