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27日 星期二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文/黃逸恆
本文刊於2010年07月26日澳門日報D07文化教思版

  所謂城市,從人口組成的角度區分,是指從事非農業活動人口為主的聚落(人類的聚居地)。工業革命後,城市化的進程不斷加快,據○七年法國國家人口硏究所發表的報吿指出,目前世界有一半左右的人口生活於城市中。至於中國,城市化雖起步較遲,但由於國家近年的急速發展使進程加快,目前為百分之四十左右。
  城市的發展牽動着國家的經濟,亦影響着相當一部分人口的生活。因此,各國近年均大力加強對城市的硏究,地理學中的分支——城市地理學,因而成為熱門學科。本屆在滬舉辦的世界博覽會,亦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為主題,並設有城市最佳實踐區,以案例的形式展示世界各地最佳的城市實踐案例,澳門德成按修復與利用的成功實踐即為其中一例。
  環顧各地城市發展歷史,近代以來部分城市由於過度發展或因產業、區位的轉變,出現從發展到衰落的轉變,導致失業、罪案率高企,交通擁擠、城市環境惡化等一系列的問題;當中一部分則進行了城市的重新定位與規劃,又從衰落的低谷回復到復興發展。可見,沒有前瞻的視野環察產業區位的變化,而只追求單純經濟發展的城市,缺乏城市定位與相應規劃的城市管理,城市,不一定可以讓生活更美好。
  丹麥著名的國際城市空間規劃師Jan Gehl,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在其首本專著《交往與空間》中,傳遞了一個重要理念:“城市的空間應是人的空間,因此城市的空間規劃必須以人為本。”上述的理念後來貫穿丹麥首都——被譽為最宜居城市和有最快樂的居民——哥本哈根的建設上。
  這個全球最宜居的城市,十多二十年前的模樣與現時中國大多數大城市別無異樣,過度的經濟發展、人口的無序增長、交通混亂及尾氣污染嚴重。難以想像在短短的十數年間,成為各地紛紛仿傚的模範城市。當中居功至偉的Jan Gehl,後來更獲邀參與改善倫敦與紐約等老牌城市的硏究計劃,過往交通擁擠嚴重的紐約時代廣場,經其重新規劃後已見漸見成效。Jan Gehl的城市規劃理念非常簡單,就是所有規劃必須以人為本。
  甚麼是以人為本?哥本哈根正準備推行新的城市規劃方案:無論你居住在城市哪個地方,十五分鐘內就能到達海邊小徑或者野餐草地,享受陽光與大自然。簡單直接地以居民的快樂為核心,並輔以量化的指標,這樣的城市規劃方案有誰會反對?本地先後開展大大小小的城規諮詢,從中可以得到甚麼樣的啟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