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30日 星期一

從多元文化到本土意識

文/林發欽
多元文化
本文刊於2011年05月16日澳門日報f06 文化教思版

    有些意見總是喜歡把“本土化”與“國際化”、“培養本土意識”與“多元文化敎育”等概念對立起來,甚而將之作為排拒“他者”的一種工具。這是沒有必要的,我們一再強調,我們提倡鄕土敎育,是因為澳門學校課程一直缺乏本土內容,不符合敎育規律,不利於澳門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如果硬要說提倡“本土敎育”就是搞狹隘的地方主義,那就太“莫須有”了!倘若套用同樣的邏輯,無異於有人說他愛媽媽,你接着就斷定他不愛爸爸,我想不會有這樣的思維吧?
      晩近二三十年,“多元文化敎育”受到相當的重視。事實上,多元文化敎育是一種追求自由的敎育,對當前種族、宗敎問題日益嚴重的世界,是一種必然的敎育趨勢。人們對多元文化敎育有不同的解釋,其內涵也隨時代的演進而有不同的意義。多元文化敎育由早期強調對弱勢族群的關顧,到後來強調以社會行動來推動社會改革,鼓勵學生多做批判性的思考,進而參與社會運動。
      基於歷史背景,澳門是個擁有多元文化的地區。16世紀中葉以後,葡萄牙人入居澳門,澳門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多元文化共融、多元宗敎並存、多元種族並處的社會。長期以來,澳門作為一個移民社會,包容着不同的文化、宗敎和族群,和而不同,各顯其輝。這種背景為多元文化敎育提供了豐富多樣的素材,也使澳門敎育比世界許多地區更早具備“多元文化敎育”的實質經驗。然而,作為一種形成於當代社會的敎育理論,澳門早期的“多元文化敎育”並沒有我們今天的理論基礎和更深層次的思考。
      相對多元文化敎育,鄕土敎育強調培養本土意識。但澳門人的本土意識絕不是興起於近年的鄕土敎育運動。對許多人來說,澳門是個“過客”之地,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當昔日的過客成為腳下這片土地的主人以後,澳門人開始在多元文化的土壤中,孕育出本土意識的嫩芽。追尋歷史,1751年,印光任、張汝霖寫成《澳門紀略》,1832年龍思泰出版《早期澳門史》,反映澳門鄕土風物已進入人們的視野,受到相當的重視。可惜的是,澳門鄕土敎育並未因這些成果和澳門自身深厚的歷史底蘊而迅速發展成為主流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是經歷了漫長的萌芽時期,直至澳門主權回歸,才伴隨文化身份的認同、主體意識的增強和敎育改革的推行等因素而破土而出,成為近年澳門敎育中一個最亮麗的內容。
     因此,“鄕土敎育”與“多元文化敎育”不但沒有衝突,“鄕土敎育”作為早期的一種“弱勢”敎育內容,其所涉及的人、事、物,正是“多元文化敎育”理論所要關注的。
      當下,澳門鄕土敎育正以其厚實的內容、絢麗的色彩、親和的情感,快將在澳門的大中小學校全面推廣,當可成為主題敎學的一個範例。

圖片來源: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gCYzXGQI1nSQftHpmJgZjOkpAavLiprUWKb6UIXYaEptj0KzKF2zKc87hDI87p-ULAQEZZ8NGd7Zqjjxen_B9c2TI28F2Ou6aC97UBCgbKzwxhuJeYsL57QjzMAsABozfkzA-HLJakdfM/s660/multicultural-children.jpg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