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2日 星期一

小事和小物


文.黃逸恆 刊於2011年8月21日澳門日報D06文化教思版


    靑洲大馬路公務員大廈三樓十一號,那是外公外婆的房子,是我媽成長的地方,也是我童年時的遊樂場。
    因為大家都無暇去打理這房子,最近,這房子賣出了。媽媽說她在那裡有很多故事,所以昨天她把最近睡到日上三竿的我拉了起來,說要拍點照片留念。
    走上三層樓梯,夏天皮膚上的黏熱感,麻石欄杆在手上的粗糙,還有眼前長長的、旁邊還點綴着每家每戶不同顏色鐵閘的走廊,那些夏天的回憶也跟着回來了。
    我記得每年暑假,我們都跑來這裡,吃着外婆做的午飯,煎豬扒香腸,偶而是煎大蝦;之後就等着下午從外婆那裡取五塊錢,到英記買麵包當下午茶,偶而外婆贏了麻將會打賞我們每人十塊,那麼那天就可以去紅姐那裡買個公仔麵;再不然就跑去四樓一位老太太的家買汽水喝,然後在那條長走廊上享受那頓下午茶,玩着不同的遊戲,有時候是晾衣線上抓蒼蠅,有時候是把走廊當跑道玩賽跑,有時候是在七號及九號的門口石階上猜大王,甚至連“大風吹”都能在這條又窄又長的走廊上玩;等到快黃昏了,偶而會很有詩意地在走廊上看着太陽沒入在大廈隔壁的雞棚後,更多時候是趁外婆的“麻將腳”回家了,我們便霸佔那張麻將桌打麻將或砌麻將房子。很多個夏天,我就是在這裡,在小孩子的嬉戲笑鬧聲中度過。
    然後,外公外婆走了;然後,我們都長大了,出來工作了;然後,我們再沒有回去過暑假了。因為工作的地方鄰近的關係,幾年前我還偶而回去過:在沒有話劇室的時候,我曾經帶過話劇組的同學到那邊排練比賽;我也記得有一陣子我帶着同事到那邊,吃那個一定要有西柚跟沙拉的減肥午餐;直到房子租出後,我終於沒有再回去過了。
    是啊,時代會變,人和事也會變,當年的老伯伯老太太鄰居差不多都走了,可看到夕陽的雞棚也早就變成高樓大廈,對面的五層高政府房舍也拆掉了,我們也再不是可以放暑假無憂無慮的小孩了。一個房子,如果沒有人住,它只是一個空房子,而不是一個家,一個留有故事和回憶的家。房子易手的確很不捨,但若果它能成為別人的家,然後繼續累積不同的故事與回憶,也許是一件不錯的事吧。
    ——何婉鳴(化地瑪聖母女子學校)

    或許,故事中何老師所描述的麻石欄杆、七彩鐵閘、晾衣線、石階、猜大王、大風吹、麻將房子等,都只是一些包括我在內幾位表兄弟姊妹之間的集體回憶,但這些回憶中的一事一物,築構了我們對家人之間的感情。同理,如何培養學生的鄕土情懷,需要的不是高深的敎育理論,也毋需嚴謹的規劃指引;需要的只是與學生們分享發生在他們身邊的小事小物,哪怕是比不上喜馬拉雅山高卻曾有足跡的小潭山,抑或是遠不及尼羅河長卻朝夕相對的鴨涌河,足矣!



2011年8月8日 星期一

大學與文化傳承創新

文.林發欽 刊於2011年8月08日澳門日報F06文化教思版


圖片來源:http://www.equalityanddiversityuk.com
/image-files/definition-of-cultural-diversity.jpg
    報載高等敎育輔助辦公室日前邀請本澳高等院校領導及代表出席會議,提出在“敎學、科硏與社會服務”三大大學傳統職能的基礎上,加入“文化傳承與創新”一項,賦予大學更崇高的使命。歷史上,大學的職能不斷豐富完善,在強調文化軟實力的知識與創意經濟時代,澳門社會呼喚大學承擔“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責任,一方面是緊貼全球大學變革的潮流,一方面顯示具有獨特歷史文化背景的澳門,寄盼大學在本土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上有更大作為。
    最近,“文化傳承創新”成為中國社會,尤其是高等敎育學界熱烈討論的一個議題。國家主席胡錦濤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一百周年大會講話中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敎育品質,必須大力推進文化傳承創新。”國家領導人在全國著名大學的百年慶典上發表這樣的講話,實質體現了時代進步和社會發展對大學提出新的要求,引起中國知識界深刻的討論和內省。
    近年中國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越來越發現文化的發展與經濟的發展不相適應,要求大學振興本土文化的呼聲越來越高漲。例如為振興國家的文化遺產事業,國內許多重點大學相繼設立相關學科和專業,積極投入敎學和硏究,使文化遺產的理論和保護問題成為社會熱門議題,推動了文化事業的發展。
    二○○二年,在北京召開的中國高等院校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敎育敎學硏討會正式通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敎育宣言》,強調:“加強本土文化基因認知的自覺,盡快解決現行敎育知識體系中,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認知嚴重欠缺的現狀。……大學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敎育應落實到學科創新發展和課程與敎材的改革中。……大學應當積極創建國家及社會文化遺產事業急需的新學科……肩負起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人才的培養。打破單一文本式、學院式的學術模式,積極參與到社會實踐中來,為國家文化遺產事業提供優質服務。大學應當積極推廣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向世界的傳播、宣傳,增進人類文化的交流。”
    在澳門,公立大學其實很早就關注到應肩負起相當的文化責任。《澳門大學章程》第二條規定:“大學須努力促進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間的互相溝通和包容,在學習、硏究及其他表達文化的方式上展示多元化的思想。”第三條更明確指出“參與文化遺產和環境的保護。”《澳門理工學院章程》第十九條關於“技術曁學術委員會”的權限列明:“按照本地區的敎育政策,建議澳門理工學院在敎育、硏究、文化推廣及社會服務方面的工作方針。”對澳門這個缺乏自然資源,地小人少的微型城市來說,文化是她賴以持續發展的重要資產。本地大學,尤其是本地公立大學,在本土歷史文化的傳播、整理、硏究、創新等方面作出長遠的規劃和承擔,不僅關係到本土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更影響到澳門長遠的城市發展和區域競爭能力。
    所以,本地大學不可能在“文化傳承創新”,尤其是“本土文化傳承創新”上缺位。高等敎育輔助辦公室在草擬新的高敎法時,關注到這個“虛無”問題,令人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