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30日 星期二

澳門與台灣的早期關係

文.林發欽
刊於20140929日澳門日報D07教思版


   鄉土教育的內容,不應只有本土,更應關注傳統教育中忽略的、而又與本土現狀關係密切的主題。舉例說,澳門與鄰近地區的淵源,一般只被論述為澳門一直以來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卻很少細節探討澳門與周邊地區的雙邊關係。事實上,這些內容更真實可感、更能令我們理解同是中國的一部分,彼此歷史關聯和命運休戚與共,台澳關係就是如此。
    十五世紀後期,葡萄牙人首先繞過非洲最南部的好望角,找到通往東方的航路。十六世紀,葡萄牙人到達中國,以澳門為根據地,並通過台灣北上,抵達日本,往來於日本與印度之間,經營國際海上貿易。台灣與澳門,同是中國南部的邊陲海島,雖然面積相差甚遠,但因為歐洲殖民者東來,因為海洋的關係,結下了不解之緣,甚而有着相近的歷史。
    十六世紀中葉,葡萄牙人幾乎在同一時間為台灣和澳門起了一個廣為人知的洋名:福爾摩莎與阿媽港;十七世紀初,荷蘭人同時看中這兩個地方,一六二二年荷蘭強攻澳門不果,立即退佔澎湖,兩年後佔領台灣。此後,澳台兩地經常同時出現在古荷蘭文獻中,雙雙成為十七世紀海上馬車伕的重要戰略目標。
    台灣與澳門,因為歷史的際遇,同時具有一個以西方人視野而命名的洋名,自此以後,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西方殖民者相繼東來。兩地作為東亞海域上兩個主要的戰略港口,開始了長達四百多年的歷史聯繫。
    透過中外文獻,撥開歷史的迷霧,我們可以看到許多早期澳台關係的細節。一六四年荷蘭將領韋麻郎(Wijbrant van Warwijck)率艦隊企圖攻奪澳門,但因中途遇上颱風,遂轉航澎湖,並停留了一百三十一天,這是荷蘭人首次佔領澎湖。一六二二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派遣遠征艦隊進攻澳門,阻止西班牙和葡萄牙與中國進行貿易,爭奪與中國的貿易。這就是澳門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澳荷大戰,同年六月廿四日,荷蘭軍隊進攻澳門,因多種原因敗退,但主力尚存,而且還有船隻正在趕來增援,本來可以重整陣勢,再次發動更猛烈的攻擊。但澳門不是荷蘭人的唯一目標,只要能在中國沿岸取得據點,是否澳門並不重要;所以荷蘭艦隊的主力隨即離開澳門,前往澎湖去了,並在兩年後佔據台灣,開展了近四十年的荷據台灣時代。

    這些細節的歷史內容,顯然比空洞的文字概括來得更真實可感,這也正是鄉土教育的意義所在。當然,從歷史回到現實,還有更值得書寫的內容。日益密切的澳台關係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回顧歷史,重現兩地早期因緣際會的交往和似曾相識的遭遇,似遠還近。從福爾摩莎與阿媽港,到台灣與澳門,中國南部的兩塊寶地,以獨特的發展歷程見證了中華民族苦難和復興的歷史。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