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5日 星期一

照顧學習差異

文. 黃逸恆
刊於2016年08月15日 澳門日報G04教思版
圖片來源:http://extension.usu.edu/mln/
images/uploads/diversity1-1024x768.jpg

    曾經接觸過一些老師,慨歎現在的學生愈來愈難教,班內的學生學習差異太大。確實,學校教育,尤其課堂教學的開展,與十多二十年前相比,難度提高了。當教育系統的發展和進步,從精英化教育的取向走向普及化的教育體系,十多二十年前那個能上高中已不容易的年代,所呈現的標準、淘汰、篩選等特點,與當前這個強調教育權、確保教育普及與公平的年代比較,學校教育尤其課堂教學的模式,單一化的教學模式、達標式的能力要求、篩選式的紙筆測試,已然遠遠不能滿足時代對教育的要求。社會對優質教育的概念,亦已非只關注產出的學生能力和水平,現代的優質教育更多是指教育系統有沒有照顧好學習差異,不同能力的學生能否在教育系統中得到盡情的發揮。
    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幫助每一位學生達至全面均衡及適性的發展。要實踐這目的,學校的課程、教學和評核等環節就必須因應學生的不同能力和學習需要,給予適當的輔導和幫助,讓孩子多方面潛能都能得以充分發展。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都清楚知道,我們教導的每一位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在認知及情意的發展、學習方式、志向、動機,以至興趣及潛能上都各有不同。同時,形成學生學習差異的因素,還包括他們不同的智力因素、社會及經濟背景、學習經歷,又或是學習者與課程的配對等。基於此,所謂照顧學生的學習差異,其內涵並不是要把不同學生間的差距拉近,更不是要齊一孩子的能力或學習表現,最關鍵的,是要了解學生能或不能學得好的原因,從而找出適當的途徑,幫助他們學得更好。各類有關學生學習差異的研究發現,孩子的能力是多樣的,他們有自己的認知方式、學習方法和個人喜好,這些方式和方法亦沒有高低優劣之分,但當一班學生在同一教室接受同一教學模式時,就會導致不同學生在學習時的表現與效果大相逕庭。
    由此,政府推動學校進行課程改革,內涵除關注學生全面均衡發展外,亦重視學生適性的發展和照顧學習差異,並提出透過學校規劃和開展各類的學習輔助措施,促進學生學習成功。
    為了更好地照顧學生的學習差異,有研究提出,學校可從以下層面部署具體的策略:
    學校層面:訂定小班教學、課後補導、分組教學的學校政策和方法;
    學科層面:進行課程調適及統整,擬定不同程度的測驗工作;
    課堂教學層面:通達學習、合作學習、個人化程序學習、協作教學、分組課業、提升參與學習策略等都是有助照顧學習差異的教學模式;
    學生層面:課堂教學要鼓勵學生自學,教授學生學習技巧和學習方法,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並協助學生作好學習和生涯規劃。
    事實上,現在的學生並不是愈來愈難教,過去我們只是把那些不適應單一教學模式的孩子拒之校門之外。當前,我們強調以學生為本,我們重視學習權的保障,我們關注教育的公平和優質的普及,作為教師的我們就需要貢獻我們的專業,為每一個學生付出更多,以實現不讓一個掉隊的共同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