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黃逸恆
刊於2017年06月05日 澳門日報E08教思版
今年恩師回澳,專門到訪兩所學校和出席一場教師分享活動。喜見八十多歲的黃勵知教授身體依舊健壯,上周一在學校的一場周會分享,一個小時分享了她在澳門就學到往穗升大、高校任教到英法訪學、返國服務到回澳任教、桃李滿門到赴美與兒孫享受退休生活的八十多載精彩人生。
黃教授自幼離開父母留在鄉間,在抗戰期間親歷日軍暴行,又因禁運使生活困苦,經歷了一段難以言喻的童年生活;中學六年回澳在廣大中學勤奮學習,為了幫補家計當了小小補習先生,又在課餘任教平民學校,中學畢業後留校服務,管理學校並協助實驗室工作,在此期間積蓄了一些學費,後赴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升學,希望可以改變命運。可是,高校期間正是大躍進年代,後又遇上文化大革命,曾經用了一個多月時間仿效長征徒步走上井岡山,後又在五七幹校、粵北山區期間經歷了一段艱辛歲月苦練心志。文化大革命結束後,黃教授回到華工執教,之後得到赴外訪學機會,以訪問學者身份在英國開展中英合作的一項太陽能研究項目十八個月,項目結束後英國大學試圖留任,但心繫祖國的黃教授沒有接受當年非常吸引的薪酬,毅然回國服務,回到在華工從事教學十載,開展科研項目並負責研究生指導工作。
一次偶然的機會,當年濠江黃楓樺校長因為開學在即,但高中多班尚未找到地理老師,故商請黃教授以大學教授的身份回到澳門任教中學。雖然當年有不少同事不解,一個大學教授去教中學生,而且任教地理這個閒科中的閒科,卻無阻她對教學的熱誠和嘗試創新改革基礎教育的精神,辭去大學教職選擇退休並開始中學地理教育改革的工作。
黃教授在中學任教期間,全情投入開展一系列的教學改革工作,得學校領導的支持,在校園建立起地理室、地理園,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極佳的地理學習環境,讓學生在充滿地理學習氛圍的地理室內學習,運用電化教學,並大量使用地圖、地理模型開展直觀教學,得到學生的普遍歡迎,學習興趣和成效亦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黃教授致力改革課堂教學,鼓勵學生以不同方式積極參與課堂,探用了課堂討論和分組活動在當年屬非常時髦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黃教授的課堂特點是邊教邊導,老師少講課而師生多議論,更創新了五分鐘節目,讓同學在每節課有機會上講台作報告,激發了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地理室百多件的大型專題地圖、地理模型,都是在黃教授的指導下,在課餘的時間與同學一起製作,同學親手做的地圖模型一方面加深了同學對主題的認識,另一方面,這些人手,配合教學主題製作的地圖和地理模型,成為了課堂教學最重要的教材,課本上的知識,都變成了直觀的學習材料,這樣的地理課堂,又怎會沉悶枯燥?
全情投入、桃李芬芳,是對黃勵知教授在校服務期間最佳的讚譽,教育事業講求育人之心,育人之心又絕對離不開對教育工作的全情投入。恩師今次回澳的分享,應該能為現時在教書育人道路上也是默默付出、全情投入的老師朋友們最大的鼓勵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