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於2018年04月09日 澳門日報E05教思版
圖片來源:https://www.sketchplanations.com/ post/62942306085/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based-on |
降水關鍵在於成雲,而成雲原因與溫度、濕度和凝結核三者配合相關,若學生未能掌握水的三態變化的物理特性,則難以明白地形對降水的影響。反之,若學生掌握了此一物理特性,則無論是地形雨,以至對流雨及鋒面雨的形成均可舉一反三。
因此,教學方法不僅是方法,而是能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有效地建構學生新的知識,也就是所謂的“最近發展區(ZPD)”。
有關最近發展區的另一個簡單例子就是,三歲小朋友如果已經懂得甚麼是爺爺奶奶,說明他們肯定已經知道甚麼是爸爸媽媽。如果小朋友未弄懂甚麼是爸爸媽媽,你是無法讓他們明白爺爺奶奶概念的。
人對新事物的學習,需要將接收到的新信息進行加工,過程必須結合其已有的知識體系,加工過程涉及比較、順序、矛盾、異同的歷程。當學習者找不到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久或將之混淆或錯誤連結,就不能正確理解新信息的意義,甚至會出現糾纏不清、一直錯下去的情況,此時,學習者就不能再進行加工前進,學習就會停頓。實際上,大多數學不到或學不好的學生,原因多是如此,作為老師的如果不加以重視,嚴重的將有可能產生厭學或棄學情況。因此,我們常說“教無定法而貴在得法”,教學模式可以多樣多元,卻永遠不能離開學習者認知的基本原理。
曾有教育學者提出有效學習的三個法則:一、動機。動機就像玩具車電池,沒有動力,玩具車就不能前進,因此要找到學習的理由。二、參與。老師要善用方法,讓學生時刻參與學習過程,小組學習是促進學生積極參與的方法之一,運用多媒體技術或經常提問反饋,也是促使學生參與學習的良方。三、方法。這裡所說的除了是一般教學模式與方法外,更重要的就是掌握上述所提到學習者認知的基本原理。
當然,上述法則中,老師較難把握的就是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不同學生因為先備知識體系的差異較大,在以班為基礎的課堂教學以及課程進度基本一致的現實情況下,要掌握每個學生的學習需要進而開展教學並不容易。但是,隨着近年資訊科技應用於學校教育的程度加深,越來越多教室引進以學生個人為單位數碼裝置(如iPad)的個人化學習環境,我們的期望或許可以有所不同。當中包括能夠為學習者度身訂做的電子教材,以及能根據收集和分析學習者學習活動過程,對個別學生建議下一步最佳的學習內容,以學習分析技術等構成的適性化學習系統(Adaptive Learning),將為有效學習帶來革新性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