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4日 星期一

有效教學

文. 黃逸恆
刊於2018年06月04日 澳門日報E05教思版

圖片來源:http://blogs.edweek.org/
上期提到,學校教育的重點須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為目的,資訊科技在教育上的應用只是手段,教學的核心仍然是教師,科技只是工具而非提升教育品質的必要方法。因此,教學是否有效才是課堂最需要關注的主軸,而有效教學達至的前提,首要是備好一節課。 早前出席了一節比較有效的課堂教學公開課。
 K學校三位地理科組同事在“內地優秀教師來澳交流計劃”駐校老師的指導下,選擇了高中人文地理中一個重要的課題——“區域經濟一體化”作為這節公開課的教學內容。目前,不同版本的地理教材均有專題介紹此一課題,而K學校所選用的人教版教材,以歐盟的建立作為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分析範例。儘管教材已提供相關的分析內容,但學校科組和任教老師認為當前部分西方國家有逐漸走向保護主義的趨勢,因此在準備這節公開課時,科組首先深入分析基本學力要求相關的內容,從課程的原點上對教學內容進行更合適的重整,並共識選取“一帶一路倡議”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這兩個緊扣區域合作和經濟一體化的國家重要政策作為範例,開展課堂教學。
 課程改革倡議學校課程不應拘泥甚至受制於教材,而應循學生該達到的基本學力要求作為規劃課堂教學的基準,這節公開課所作的準備顯然能體現此一課改理念。
 選定課題和內容後,科組和老師進而設計具體的教學模式和策略。整節課的教學流程包括以下幾個環節:首先,透過老師講解一帶一路的基本概況,引導學生思考以引起學習動機;進而透過讓學生分組閱讀材料,使之認識國家在自然環境和經濟發展方面的基本國情,並要求學生從中提取影響國家經濟發展的區位因素;在學生已掌握基本國情和理解區位影響因素的基礎下,向學生提供中國在區域合作中的案例,分析和歸納當中的區位因素和內容;然後,安排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和報告,並為不同組別同學分別提供幾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基本國情,要求討論該國的區位條件,並向全班報告該國與中國進行區域經濟合作的可行性建議;進而,由任教老師引導學生進行總結,讓學生了解因國家或地區自然環境的差異導致區位條件不同,指出區域合作即為互補優勢、合作共贏的核心精神;最後,老師為同學佈置以大灣區為例的課後作業,讓學生能進行學習遷移。
 上面一段不到四百字的教學設計介紹,看到科組能巧妙地運用一節課堂,將認知領域教育目標最近發展區學習遷移等教育理論,對這節課堂教學進行有效的組織。
 能循學科課程的原點作為規劃課堂教學的基準,能運用教育理論組織教學模式和策略,是備好一節課的關鍵,更是一節有效課堂教學的重要基礎。從上述科組準備這節課的簡要介紹,已能預視這節必然是一節極佳的公開課,至於課堂上是否有運用資訊科技作為手段去進一步優化成效,只是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