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9日 星期一

哲學 · 教育 (二)

文.黃逸恆
刊於2018年11月19日 澳門日報E08教思版

圖片來源:http://digital.vpr.net/post/love-wisdom-
-philosophy-still-matters-today#stream/0
“Philosophy”一字源於希臘文。從字義上解釋,Philo的意思是“愛”,而Sophia指的是“智慧”,因此,“Philosophia”的原意即為“愛好智慧”,意思就是追求真理自我期許,以及對一切事物的反思,其價值即在於當我們面對抉擇的時候,有能力理解為甚麼要去做或是為甚麼不去做。如將哲學置於學校教育的情境,哲學教育就是培養年輕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使其思考不受綁架、情緒不受操弄。即如德國哲學家康德在兩百多年前指出,只有勇於求知才能走出智識的蒙昧狀態。
 如上期提到,哲學教育在法國歷史悠久,高中哲學科至今已有一百八十年歷史,哲學科一直是法國課程中重要的一環,也是大學入學試的必修科之一。十九世紀上半葉,畢業於巴黎高等師範學院的哲學家維克多考辛(Victor Cousin),也是當時法國的教育部長,規劃及制訂了法國高中哲學教育課程,自此,法國高三學生必須上一年的哲學課,並立此為高中的必修課。維克多在當年制訂高中哲學課程時,多次強調哲學課程目的,是培養有思考能力的公民而不是哲學家,是普及教育而非菁英教育,期望藉此使中學生都能博學多聞,充實其文化修養。
 現時,法國高中按普通高中的文、理科和職技學校都需要開設哲學課程,課時亦因而有異。以普通高中文科為例,哲學課每周八小時,而理科和職技學校則分別為每周四和兩小時。更重要的是,文科哲學課在高中會考的加權比重是七,而歷史地理,甚至是法文課加權比重都只是四,是我們所謂的主科,更是主科中的主科。
 事實上,在歐洲除了法國以外還有不少的國家在高中開設哲學課程,當中包括意大利、西班牙、德國、瑞士,以及我們熟悉的葡萄牙。與法國哲學課不同是的,德國、瑞士的哲學課程是選修課,而意大利、西班牙高中所教的是西方哲學史。
 以意大利為例,他們高中哲學課雖然也是必修,但課程卻更傾向於歷史,內容都以西方哲學的歷史發展,哲學人物等人事地為主。而法國哲學教育之所以使教育界嚮往,最主要的是法國高中的哲學課,更強調用哲學的方法去思考問題。即如上文所述,維克多在當年設置哲學課的原意,目的並不是培養哲學專業人士或哲學家,他的課程取向更多受康德影響:“我們不是學哲學,而是學習哲學思考。”
 各位讀者們在中學時期,相信都接觸過“議論題”這類測考題型。筆者當年初為人師的時候,最喜歡出的題型就是議論題。之所以更傾向出議論題,無非自以為學生應該不喜歡枯燥的背誦和記憶,填充選擇這類低階認知的題型,往往會使學生變成“背多分”之流。自以為議論題更有利於解放學生的思考,只要是上課留心聽書,取個合格應該不是難事。測驗結果卻出乎我當時意料之外,學生的回答基本分為兩類,就是“完全不懂”和“照搬筆記”。現在回想,問題的核心,不是議論題本身,而是我在教學過程中,究竟有沒有教導學生思考和申辯,不然學生當然無論可議,結果如此,完全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