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4日 星期一

全面而均衡


圖片來源:http://www.hsd.k12.or.us/Portals
/0/grading%20scale.jpg

文.黃逸恆刊於2011年11月14日
澳門日報F08文化教思版

   如果我們都期望學生能全面發展,那麼課程的均衡性就必須充分得到體現。事實上,近年各國各地開展的課程改革,都不約而同地關注課程架構的均衡性,其目的都在於為學生提供足夠的學習機會使其全面發展。
    例如內地、台灣和香港的課程,均設置包括語言、數學、社會、科學、藝術、健康等的學習領域,各學習領域以必修的形式貫徹於不同的敎育階段,同時設定課時比例。務使學生在學前、基礎以至高中敎育階段,均能涉獵、掌握和內化全面的知識、能力與情感態度,為其終身發展奠下重要根基。
    不難發現,不同學科敎師的特質有其共性,例如中文敎師大都文質彬彬,時刻散發着深厚中華文化的韻味;數理科敎師邏輯清晰,空間、抽象思維敏銳;又如看問題的角度,歷史敎師不會單從表面理解,往往深思事物發展的前因後果,地理敎師則多從空間區域相互聯繫的角度分析問題;至於體育敎師的強健體格、音樂敎師的優雅氣質、視藝敎師的創意思維等敎師特質更是顯而易見。
    以上種種,旣是不同學科敎師的特質,更是我們期望學生都能具備的素養。因為,我們都明白到只有具備上述素養,同時掌握一定程度語言和資訊技術能力的學生,輔以良好的溝通合作等社交技巧,才能應對未來社會改變和發展的挑戰。而上述素養的培育,主要場所就在那個需要經歷十五年當中三分一時間的學校裡面,因此,學校課程設置的均衡性,即為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石。
    “全面而均衡旣是共識,職是之故,《正規敎育課程框架》提出:立足全人發展的改革理念,適當調整課程設置,為學生提供全面、均衡而又多元的課程。課程框架設置語言與文學、數學、個人社會與人文、科學與科技、體育與健康、藝術學習領域,並強調在重視基礎性科目的同時,加強品德與公民敎育、體育和藝術敎育,確保其在各敎育階段必要的課時重視文、理平衡,避免高中過早文理分組且文理不兼修的現象,促進學生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的整體提升。此外,從小學至高中敎育階段,訂明敎學語文為中文的學校必須學習普通話,保證中學畢業的學生能說比較流利的普通話。同時,規定小學至高中的敎育階段,學校應確保學生每周進行體育運動的時間不少於一百五十分鐘,讓學生的身心均能得到全面的發展。
    在追求課程設置達到均衡的同時,我們同樣有共識:應讓學生能發揮潛能、盡展所長,保證充分的選擇性即為課程發展的另一個核心環節。
    (共識與方法·)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