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8日 星期一

從《閱讀評鑑報吿》看留級問題

文.林發欽
刊於2013年03月18日澳門日報E03文化教思版

圖片來源:http://farm6.static.flickr.com/
5253/5579297992_fa740d2844.jpg
  受澳門教靑局委託,香港大學教育學院中文教育研究中心對澳門學校推動閱讀作專項評鑑,發表《澳門中小學生閱讀專項評鑑總結報吿》(以下稱報吿)。報吿將閱讀從傳統的語文教育中抽離,以更廣闊的社會教育背景檢視有關問題,從政策、學校、家庭、社會四個層面探討了影響學生閱讀表現的因素及提出建議,其中特別指出閱讀與留級的關係,值得深思。
  報吿對高中三學生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六成高中三學生從來沒有留級,他們的答對率是最高的,約為四成;約二成高中三學生曾留級一次,他們的答對率約為三成七;一成半高中三學生曾留級兩次或以上,他們的答對率是最低的,只有大約三成。報吿指出從高中學生的閱讀成績發現,學生留級次數愈多,他們的中文閱讀能力愈低。留級對於提升學生閱讀能力不單沒有幫助,反而有下降趨勢。這項發現與PISA2009年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參加測試的15歲學生,澳門以初中生佔多數,外地卻一般以高中生佔多數,從中也反映出澳門留級問題的嚴重。報吿認為留級的學生因耗用時間重複學習內容,以致失卻學習新知識和技能的機會,在PISA這種無特定範圍的能力和素養的評估中,更顯不足。
  報吿分析,從高中三學生留級的數據顯示,澳門學生升學、考試的壓力不小,學校和家長會比較看重學生的成績,反而忽略了培養學生的閱讀素養,所以建議當局應加強對家長的教育,以及改變學校對留級的傳統看法,讓學生可以投入更多時間在閱讀上。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認為以上結果和分析是適切的。解決留級問題,首先要研究留級是否眞的能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不是單指某個學習環節。我一直為澳門教育的高留級率而難過,因為數字的背後,代表每年有數千名學生必須花多一年時間重讀一個年級,當中虛耗的個人時間和社會成本,難以估量。反對留級,絕不是要放任教學質量,而是宏觀上質疑留級對提升學生學習成效的作用,以及其作用與代價的比例是否值得。
  有傳統意見認為,留級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這或許有點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只關注眼前成績,不重視全人發展。舉個例子,有個初中學生因為物理某個章節學得不好,當年考試該科很低分,哪管其他各科都合格,但仍然留級了。結果是留級一年後,物理成績依然不見有大的改善;雖或有改善,代價是多花了一年的靑春,錯過了與同齡人同窗共讀的機會,身心受損,學習熱誠受到打擊,值得乎?
  《閱讀評鑑報吿》在閱讀以外給澳門教育帶來的啟示是,留級不僅沒有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特別是綜合素養,反而妨礙了學生在其他方面的發展。《多啦A夢》中大雄有句笑話:沒有一個老師能教所有科目,為甚麼要求學生學懂所有科目?童言無忌,為我們反思留級問題提供了多元的空間。

2013年3月4日 星期一

學習共同體(三)

文.黃逸恆

刊於20130304日澳門日報D08文化教思版


圖片來源:http://topic.parenting.com.tw/issue/
learning3/japan/images/3.jpg

自佐滕學教授在一九八年與神奈川茅崎市教育委員會合作,沿着學習共同體的理念建立起濱之鄉小學後,單在日本,至今已有近千所的中小學引進了這種以學習型社群為核心理念的教育模式,濱之鄉模式成為日本革新教育的代名詞。
佐滕教授倡導學校應該充滿協同學習的氛圍,孩子不再是獨立的個體,整個課堂的所有孩子以協同學習的方式,不斷展開對話、思考、辯論和合作。學習不再是簡單的輸入、刻板的背誦,取而代之的是不斷進行分析、綜合、比較、評價和創造等的高層次思維。學生們一起協作開展不同領域,甚至跨學科的研究性學習,共同研究他們喜歡的課題。這種革新的改變,奇蹟地使學校原來的二十多名輟學生最後全部回歸校園,至今仍保持零輟學的狀態。
學習共同體所倡議的不僅是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協同學習,誠如佐滕教授多次的強調,學習共同體這個教育理念要取得成功,必不可少的是所謂的全校參與”——“協同學習應同時在教師與教師之間,科主任與教師之間,不同科目教師之間呈現。
校內研習會是體現上述教師間協同學習的重要體現。所謂校內研習會,華人地區比較多採用的說法是教研活動。佐滕教授深信,教師工作的專業體現不僅在於傳道、授業、解惑,更不能只停留在教書的層次。專業的教育工作者,應該能夠不斷思考教育,應該不斷吸收、消化、創新;同時,教師不能再是單打獨打鬥地面對教育的種種新議題與新挑戰,教師與教師之間,應該建立更緊密協作的關係,彼此之間互相分享、指導、學習。
近年,澳門政府大力支持和推動學校進行持續的教育改進計劃,並已漸見成效,當中尤其以教研活動的推動,使得不少的學校陸續建立起類同濱之鄉模式校內研習會制度,科組甚至跨學科教師一起協作開展互動研究,透過集體備課、互相觀課、課後回饋互動的模式,不斷改進和提升教學品質,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效。
濱之鄉模式成功之處不在於模式的複製,更重要的是要眞正明白佐滕教授所指的學習共同體當中共同體的理念,師生之間、學生之間、教師之間,必須共同建立起學習型社群,互相扶持,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