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逸恆
刊於2018年07月30日 澳門日報E05教思版
本月剛頒佈的《教學人員專業發展活動時數的審核準則》,司長批示將於新學年實施,即意味着教師參與相當於每年三十小時專業發展活動的規定正式推行。事實上,《審核準則》生效前,儘管培訓處於豁免階段,但廣大教師同仁參與專業發展活動的積極性卻持續提高,使得無論是教育部門開辦的專業培訓,又或學校辦理的校本培訓,無論在開辦課程的數量、類型、課時以及參與的人次等在過去數年間均有較大幅度的增長。這都反映了教師對自身專業的成長與發展有着相當大的意願和需求,更反映了我們的老師都能像其他專業界別人士一樣,展現其對持續專業發展的承擔和能力,以提升專業水準。
本月初,出席了一場教師談教師專業、談專業發展的座談會,來自不同類型學校,任教不同教育階段和學科的十位教師,與近百名參與座談教師一起分享他們對教師專業和發展的想法和經驗。座談會上的老師,不約而同都提到近年資訊科技的急速發展,對學校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談到在資訊爆炸的新時代,智能電話的普及和互聯網共享文化的興起,知識的獲得渠道已不再局限在學校;談到早年Khan Academy的成功,連帶出現了如慕課(MOOC)、翻轉課堂、翻轉學習等教育新辭彙;談到其他如人工智能、物聯網甚至區塊鏈等概念對教育的影響,都成為座談會與會者關心的教育議題。
近年出現如上述林林總總的教育新辭彙,作為教師當然應予重視。這些新辭彙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要求教育應從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要求教育更關注學生個別發展和需要,要求教育引進新技術去解決當前教育的新議題。因而,教師專業發展需要因應新時代不斷學習,革新教育模式和方法。
經常有人提到:“教師用過去的經驗,教導現在的學生,應對未來的挑戰。”這句說話有些人將之解讀為傳統教育的毛病和教育不革新的癥結。但個人認為,這個正正就是教師專業的核心,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教育本身就是“將前人積累的經驗教導給學生以應對未來挑戰”。教師之所以被稱為專業,就是因為只有教師才懂得將經驗(包括知識),利用有效的方法去建構學生的經驗體系。換句話說,就是教師懂得如何教和知道學生如何學。我們知道,知識或經驗是客觀存在的,這些外在的知識和經驗需要一個學習過程才能內化。而只有教師才懂得的系統學習方法,則是有效將知識內化的前提。尤其處在學齡階段的孩子,如果在學習過程中缺乏了教師系統的教學,獲得的很可能只是片段化的、零碎的、不成體系的資訊。
簡而言之,我的觀點是,儘管資訊技術快速的發展對教育產生了各種的挑戰,但只要我們能回歸到教育的基本點,教師清楚認識到教師專業本質就是教與學的模式和方法,在持續的專業發展過程中,避免將教育新辭彙形式化,避免單純地追求表面化的革新,回到本質更多地關注如何提升自己教與學的成效,已能體現教師專業發展的核心精神。
專業教師,只需要持續不斷鑽研教學和累積經驗,不需要慕課,更不需要把課堂翻轉,一支粉筆、一塊黑板,足以教會學生應對未來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