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7日 星期一

權宜之計與新瓶舊酒

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0-08/17/content_1454808.htm

    本期以戰疫後的學校教育制度的發展作為主題,嘗試看看我們可否藉此教改契機,進一步推動澳門學校教育的發展。

    權宜之計?

    疫情發展至今,我們基本都已經有與病毒共存一段相當時間的心理準備,而實施了數月的停課不停學,教育行政當局、學校、老師,甚至家長和學生都能迅速地回應突如其來的轉變,但我們卻不得不承認,此種事前未有周全規劃的權宜之計,仍然有必要進行制度上的轉變和革新,才能更有效地應對疫情與生活共存的將來。

    不難發現,此次停課不停學,除了科技應用手段外,更深層次的是課程、教學與評核模式的轉變。原來坐在教室,分階段分級分班的學生,以及按科目、課節、教材、進度、測評的課堂基本模式,卻一下子成為了在家學習最大的障礙。自覺學習的學生失去了課堂和教師依靠之後,學習的目的、任務和進程變得模糊,也難以掌握自己的學習成效。缺乏主動學習能力的學生,突如其來的“自由”如打開了的潘多拉盒子,白白地真空了數月寶貴的學習時間。幸好,澳門的疫情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迅速地得到控制,中小學亦在暑假前的個多月前恢復上課,停課不停學對學生學習帶來的負面影響尚未凸顯。

    新瓶舊酒?

    問題出在哪裡?所謂停課不停學,如果只是新瓶舊酒,成效必然大打折扣:“小三乙三十位學生分別在家中,在星期二上午十一時一起利用家中的電腦,透過視像軟件觀看在電腦另一端的常識科老師講授四十分鐘光合作用。”對於舊瓶新酒,二月份光明日報刋登的一篇評論文章,似乎也很不客氣:“國家中小學網絡雲平台作為核心資源的課程學習資源,還大多是從過去的一師一優課資源庫裡小量選出來的,一師一優課平台的優點是規模大,缺點是利用率低,因為同質化嚴重,且過於規範和傳統。學生用了新的學習技術,換了新的學習環境,然而碰上的還是那個熟悉的面孔,不變的內容,老套的調調,對追求新奇的學生尤其是低年齡段的學生來說,其感受可想而知。”

    可見,資訊技術應用能應對在家學習平台的難題,但如果不從教育專業的角度去重新築構一個對應的學習模式,並進一步發展並重組成一套教育方案,把這瓶只用資訊技術包裝的舊酒,喝下去恐怕只會白白地吐出來。

    老實說,新酒應該是甚麼酒,筆者也沒有肯定的答案,但既然是新事物,提出來給大家一同參考討論也是一種積極的態度。下期,將嘗試結合一套剛好在一百年前提出的教育計劃(由海倫派克赫斯特(Helen Pa-

    rkhurst)於一九二○年前後在美國麻省道爾頓鎮創立的道爾頓教育計劃(Dalton Plan))作為疫後在家學習的建議方案。

    (戰疫後的課程思考 · 五)

2020年8月3日 星期一

線上線下學與教的新常態

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0-08/03/content_1451416.htm


    半年的戰疫至今,總結全球專家的基本結論可知,這個新冠病毒將有一段很長時間與人類共存,因此不管你願不願意,在可見的未來一段時間內,線上線下學習將成為學與教學的新常態。是以,革新教學思維、轉變教學理念,運用教育專業知識應用合適的教學策略,才能更好地協助我們的學生應對這個突如其來而且揮之不去的挑戰。

    平情而論,之前提到的所謂革新與改變,都並不是甚麼新鮮事物。利用資訊科技突破學與教的時空限制,運用合宜的教學策略提升學習成效,都是近十多年澳門開展課程改革所倡導的方向,這次疫情的出其不意,學校和老師們卻能如此反應迅速,相當一定程度與過去一段時間內,政府、學校和教師在包括硬件(資訊設備)投入和軟件(專業發展)優化兩者的多年積累相關。

    小城這半年停課不停學實施在家線上學習之後,不論是老師仰或學生,應用電腦、手機等資訊科技在線上進行學與教等,應該不會再有太多技術上的問題。關鍵是這種線上線下學習方式,只是一種應對疫情的權宜之計,還是能借此勢發展成一種補充課堂教學不足和限制的教學模式,將是上至政府下至老師都要思考的新教育議題。

    政府方面,應積極推出政策措施盡力縮窄學生家庭之間、校與校之間、老師與學生之間的數碼鴻溝(Digital Divide),即為疫後其中一項重要工作,包括:(1)投入資源支持學校、教師和學生家庭購置或更新硬件設備和上網服務,確保師生具備條件進行在家線上教學。(2)定時匯集優質的線上學習資源,可考慮在教學設計獎勵計劃中增設新項目,鼓勵老師運用線上教學的策略製作各級各科的線上學習資源,並透個建置網上共享平台讓師生隨時隨地進行有效的線上學習。(3)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師專業發展活動,具體可包括實務的資訊技術應用培訓,為教師開展線上教學相關策略和技巧培訓,以及開展有關線上教學的經驗分享會等。

    學校和老師方面,應因校制宜,探索線上線下結合的課程安排與教學管理機制,包括:(1)針對不同類型的課程採取不同的混合教學課程方式,加大對教師合作、學生管理、資訊科技配置等方面的統籌力度,充分發揮與培養學生線上線下自主管理與協作學習的綜合能力。(2)應予制訂相應預案,使得師生能夠具備隨時切換為線上教學的應對能力。(3)推進資訊科技應用教學的日常深度融合,透過校本教研機制,加強有關資訊技術中基於情境、問題導向的互動式、啓發式、探究式、體驗式等課堂教學,注重線上線下作業設計,逐步發展自適應智慧學習系統,實現更有針對性的個性化學習方案,體現“評價即學習(assessment as learning)”的評核理念,將嵌入式評價和形成性評價相結合,通過數據的採集、分析和反饋,全面、及時地促進學與教的改進。

    (戰疫後的課程思考 ·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