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26日 星期一

綜合學習和專題硏習



  送狗迎豬,先祝大家新的一年工作順利,身體健康。回顧狗年,非高等教育鋼要法順利通過,免費教育向下延伸,首套面向中學的澳門本土歷史教科書出版等都是作為教育工作者喜聞樂見的大事。而首套「澳門本土歷史教科書」的出版,意味著澳門多元教育重要的一元:「鄉土教育」得到應有的重視和強調,回應了社會多年來對設置鄉土課程的呼聲。
  上周聽到朋友論及鄉土教育課程實施的問題,友人質疑鄉土教育的迫切性,其指出在全球化、資訊化的今天,課程內容已較過去複離和龐大,不斷推陳如品德教育、科技教育、國情教育、國際理解教育、民主教育、世遺教育、鄉土教育等理念和強調在課程中的地位;但同時亦有人提出學校課節的膨脹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影響而倡議學習減負,以及強調教育應根據學生個性發展而提出適性教育。
  兩個論點各有依據,看似矛盾但其實亦並非難以實現。以鄉土教育為例,課程實施者其實不一定依靠增加課節去實現,澳門的地理環境及歷史風貌並不是弧立地存在,而是整合在國家、地區和國際的大環境中。實施者不一定要按照先後順序去開展教學,把澳門歷史有機融合在祖國的近代史中,把澳門地理區位有機融合在亞洲地區的地理格局中,比僅從弧立的角度去學習澳門本土風物更能體會史地學習的綜合性。
  其次是採用專題研習的形式去開展鄉土教育,效果更是事半功倍,發欽編著的《澳門街道的故事》、《澳門歷史建築的故事》就記錄了培道中學學生們開展專題研習的成果、心得及體會。同學走在街上,走入建築,通過訪問、查找文獻、整合資料等方法,將三十五座歷史建築、三十七條體特色的街道故事娓娓道來。不僅使學生認識了建築和街道,過程中更獲得了終身受用的能力,對歷史學習產生濃厚興趣,更培養了一顆愛澳的心。
  二月上旬高美士中葡中學的文化日上午,學校安排了一系列學生專題研習的成果報告會,其中兩份專題報告搏得掌聲連連。學生用普通話、廣東話、英語和葡語介紹澳門歷史城區,報告內容豐富,簡報生動有趣,同學用三文四語演繹更是一絕,充份體現了澳門「和而不同,多元共融」的精神。另一份是有關學校建築風格的研究,報告把學校主大樓建築特色融合在世界建築史和工業史中,更分析了包豪斯建築風格注重建築造型與實用機能合而為一的特點。使同學認識了學校的特色,某程度上亦增加了對學校的熱愛。
  鄉土教育的專題研習可先從學校出發,研究學校歷史、學校地理區位優勢等。再而擴展到學校所處的社區,老舖、公園、士多、茶餐廳等都是活生生的研究對象。同心圓由內到外的開展專題研習,比對僅是教師講授澳門歷史、地理特色,更能使學生認識澳門、關心社會。

作者:黃逸恆。本文刊於2007年2月26日澳門日報文化教思版-鄉土教育專欄

圖片來源:http://history.pooito.edu.mo/temple/doc/course_see_g.html

2007年2月12日 星期一

培養愛鄕愛國的世界公民


  澳門未來人才的特質,應當同時具有濃濃的鄕土情結、深厚的國家情感和多元的世界視野。與此相對應,澳門敎育需要培養愛鄕愛國的世界公民。這是一個由近而遠,從內到外,層層相扣的三個層級的情意敎育目標。要學生養成“愛鄕”的情意,需要大力推廣鄕土敎育;要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需要轉變現行愛國敎育政治化、形式化的現狀;要學生成為“世界公民”,需加強國際理解敎育。


  比之鄰近地區,澳門學生對自身家園之歷史、文化、地理、自然環境諸方面缺乏深入的認知,社會批判性思維不強,公民事務參與度不足,地區歸屬感不大,均與我們長期缺乏鄕土敎育有關。如果澳門眞心誠意希望我們的學生養成“愛鄕”的情意,則必須從推動鄕土敎學和課程本地化兩方面入手。推動鄕土敎學是要確確實實設置介紹本地歷史、地理、社會等內容的課程;實現課程本地化需要各科老師動動腦筋,使用外地敎材也要力求與本地社會生活互動結合,如英語課可加入本地景點、地名等的英語內容,理科課程講到相關內容時可以本地的電力公司、自來水公司、污水處理厰、食品化驗部門等的實際情況為例展開敎育。當然,這些工作需要老師付出額外的備課時間。


  愛國敎育本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愛祖國,如同愛父母一樣,應是與生俱來的本能情感,只要稍加引導,善用日常生活的每一個契機,動之以同根同源之情,曉之以國強即家安之理,營造愛國本自然的校園文化,相信定能培養出堅定的愛國兒女。遺憾的是,在澳門愛國敎育有時會成為政治上的一種時髦口號,有人“忽然愛國”,有人視愛國為“專利”,更有人將“愛國敎育”當作撈取政治利益的工具。其結果是,澳門部分愛國敎育活動重形式,輕內容;重外界的報道,輕學生實際的收穫;重一時之效應,輕長久之堅持。所以,回歸平常,拒絕政治表演應是澳門愛國敎育未來的發展之路。


  二次大戰結束後,世界各國從戰爭的悲劇中吸取敎訓,國際理解敎育(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成為一項新的敎育內容。它強調從全人類利益、全球觀點出發考慮問題,認同每個國家和地區都擁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價値。在全球化浪潮中,國際理解敎育受到越來越多地區的重視,澳門作為一個每年擁有過二千萬旅客的國際旅遊城市,更加不能缺席。


  我們每天面對來自不同地區的旅客和日新月異的國際環境,實有必要制訂具體的“國際理解敎育”課程指引,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世界公民”,認識相互理解與合作的必要性,促進澳門在國際社會中持續發展。澳門是個中西文化互相交往融合四百多年的海濱小城,不同的民族、文化、宗敎在這方土地上紮根滋長,和而不同。這種優良的歷史傳統為本地和世界其他地方的國際理解敎育樹立了良好的典範,亦為相關的課程設計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林發欽(本文刊於2007年2月12日澳門日報文化教思版-鄉土教育專欄)

圖片來源:http://www.shunya.net/Pictures/China/Macau/macau-main-drag-center.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