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25日 星期一

澳門界址範圍的演進

文‧林發欽 本文刊於2008年8月25日澳門日報E9教思版 鄉土教育專欄
  近日有幾位學生問我澳門界址在歷史上是如何界定和演變的,他們想就此展開專題硏習。我想他們選題很有意義,我自己其實沒有系統思考過這個問題,後來給他們提供了如下的線索:
  澳門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的一個組成部分,考古發現顯示,早在4000多年前已有中國先民在澳門活動。於南宋紹興年間建置香山縣,今天的中山市、珠海市和澳門特別行政區三地,大致同為香山縣所屬。
  澳門基本法對“澳門”界址範圍有清晰的界定:“澳門,包括澳門半島、氹仔島和路環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然而,與許多地區一樣,“澳門”是個不斷演進的歷史地理概念,在澳門開埠400多年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不同的歷史時期,“澳門”之區域範圍,即其實際界址不盡相同,甚至相去甚遠。
  宏觀考察澳門的歷史發展,大致可將其界址之歷史演進分成四個階段:
1.原始時期(遠古-1553年)
  從遠古時代至1553年葡人入居澳門止,是澳門界址範圍演進中的“原始時期”,此時歷史概念上的“澳門”尙未出現,所以“澳門”沒有明確的界址範圍,與附近地區一起,同屬中國沿海的普通海島。
2.散居時期(1553-1568)
  從1553年葡人入居澳門至1568年澳門舊城牆首次興建止,是澳門界址範圍演進中的“散居時期”,此時歷史概念上的“澳門”已出現,但多稱為香山澳或濠鏡澳。葡人入居澳門初期,明政府不允許他們興建永久性建築,最初多住在船上,後來才逐漸上岸居留,並在南灣腹地形成一片零散居留地。
3.城堡時期(1568-1846)
  從1568年澳門舊城牆首建至1846年亞馬留出任總督推行殖民擴張政策止,是澳門界址範圍演進中的“城堡時期”,此時葡人在澳門中南部建有城牆,基於安全考慮,葡人多住在城內,今天意義上的“澳門歷史城區”逐漸形成。
4.拓展時期(1846至今)
  19世紀中後期,葡人居住了近300年的基督城,已無法滿足澳門城市發展的空間需要,當局通過北征南拓,逐漸奠定了今天澳門大致的界址。當然,晩清民初中葡兩國就邊界問題展開了針鋒相對的談判,雖然沒有明確的共識,但對澳門後來邊界限於半島和路氹兩島有重要的影響。
  上述這種分法是非常粗略的,只是嘗試將視野從數百年繁瑣的史事中抽離,宏觀把握當中的重大演變,但又盡可能不忽略細微但重要的事件,理清澳門邊界之發展變化。學生通過搜索地圖和文字史料,上述每一個時期都可以大做文章,甚至可以討論“橫琴與澳門的歷史關係”等議題,非常有趣。

2008年8月15日 星期五

體驗學習

文‧黃逸恆 本文刊於2008年8月11日澳門日報E9教思版 鄉土教育專欄
  一項針對日本中學階段的研究發現,日本的中學生普遍欠缺體驗,這些欠缺的體驗包括:與自然接觸的體驗、跨集團社會的體驗、自發性活動的體驗、社會參與的體驗與勞動體驗、克服困難的體驗,以及確立基本生活習慣的體驗六項。研究指出,造成學生普遍欠缺體驗的原因在於不少日本學校,較多重視學科學習成果和方法,而忽略了培養學生社會生存能力。學校過分強調知識學習、學科學習甚少聯繫學生實際生活等,都是造成學生缺乏體驗的因素。研究建議學校加強學生社會體驗的學習,利用學校的“綜合學習時間”,推動學生利用不同方式落實,如參與志願工作、自發籌劃活動、組織生活體驗營等。
  在學校層面推動鄉土教育,是為了提高學生對本地歷史文化、自然環境的認識,從而提高學生的愛鄉情懷。加深學生對本地的認識可以採用很多方法,但要注意避免太多的講授,轉而以豐富多元的體驗學習代之。通過一系列的體驗活動,讓學生發現自己生活社區獨特之傳統文化和社會民生,養成關愛社區的態度。
  例如,學校可組織學生成立志工團隊,服務居住在學校附近有需要的居民。不少日本學校的高中年級已將“志工活動”列入必修課程,學生需要在學年內參與不少於50小時的志願工作,他們的工作包括參與社區大掃除活動、定期輪流照顧獨居長者,並組織長者同樂日、協助社區團體開展廢物回收工作等。日本學校推廣社會體驗教學的做法很値得我們參考,但開展社會體驗學習必須要留意活動是否具正面的教育意義。近年本澳學生參與社會活動程度有所提高,但大多仍停留在政府或社團活動佈景板的角色。這種流於表面的社會體驗對學生的正面影響難彰之餘,部分學生更可能產生負面的抗拒情緒,效果可能適得其反。
  筆者任教的學校,近年積極推動學生進行有意義的體驗學習,其中一項就是成立學生領袖團隊,服務校內外對象。團隊去年曾組織一連數周共十多次以友校小學生為服務對象的“歷奇活動”,團隊需要全權負責活動流程、內容和器材。整個活動過程順利,參與活動的小學生固然得益不少,更重要是團隊成員在過程中獲得一個體驗組織活動的“艱苦經歷”,綜合素質和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時亦發展了同學參與社會、服務社會的意識。
  促使學生積極參與社會事務,提高學生整體的公民素質,是鄉土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鼓勵學校充分配合社區需要進行體驗教學,讓學校、教師、學生以至家長,一方面通過開展有意義的體驗活動融入社區、貢獻社會,另一方面亦有助增長學生對本地社會環境的深入理解,可謂一舉兩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