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31日 星期五

全澳校史寫作計劃


文/林發欽
本文刊於2008年10月20日 澳門日報E5文化教思版
  “校史”是澳門教育界長期忽視的問題。
  是的,教學人員工作量大,面對社會的期許,家長的要求和層出不窮的學生問題,從早到晩,從基層教師到主任、校長,我們連本職工作都做不完,還怎麼有時間思考與日常日工作不是很相關的“校史”問題。但是,每到接待來賓,或外出交流,或印製招生小冊子,又或出版校慶特刊,“校史”卻又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這正是離我們“很遠”,卻又“很近”。
  早前,澳門歷史教育學會聯同澳門大學教育學院舉辦了一個“校史寫作工作坊”,有近百名校長、主任和教師出席。工作坊上,台灣建國中學的黃春木博士為我們做了一份有關校史工作的問卷調查,結果令人鼓舞。例如,有問題問:如果有機會,您會參與校史寫作或研究活動嗎?在有效收回的28份問卷中,有22人表示應該會參與,有5人還不清楚,有1人應該不會參與。這顯示即使再忙,教育同工都對撰寫校史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和熱情,只要有足夠的支援,大家都願意參與。
  工作坊後經過更深入的思考,我以為要在全澳範圍內系統推動“校史”寫作,使各所學校的研究成果既能滿足自身發展的需要,又與全澳性質的計劃接軌,大致可遵循下述三個階段展開工作:
  一是獨立整理階段。如前所述,基於交流與宣傳的需要,其實每所學校都有自身的校史寫作計劃,出版過一些小冊子和特刊。各校可繼續依校情進行這項工作,並多從歷史科學的角度,開展史料,如學校檔案、校本教材、校友名錄、圖片、特刊等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建立系統的校史檔案,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將這些資料電子化,為日後深度的校史寫作和資源共享先做基礎工作。
  二是聯合協作階段。澳門學界透過資源整合和人員協作,盡可能在全澳範圍內開展系統的校史研究。這時需要參與計劃的學校派出研究人員,參與若干次研究方法與寫作體例工作坊,俾使校史研究盡可能利用原始資料,符合學術規範,並寫出每所學校的“個性”。資料齊備,不等如可以寫好校史,如何將學校置於宏觀的社會脈絡中考察,寫出充滿靈性的校史,而非大事記,則很考寫作者的功夫。
  三是校史深耕階段。在前面兩項成果的基礎上,有條件的學校可擴展計劃,出版圖文並茂的校史專書,建立校史室和虛擬校史室,將校史列為校本鄕土教育的內容,增強師生對學校的自豪感和歸屬感,將獨特、優秀的校園文化和傳統代代相傳。這個階段做得好,對學校宏觀的校政管理或大有裨益。
  當然,上述計劃不是涇渭分明的,除第二階段外,聯合協作應該貫徹計劃的始終,在學術力量和物質資源上給予各校充分的支持。我們期待,若干年以後,澳門大多數學校都有自己動人的校史故事。

2008年10月16日 星期四

公民素質與責任


文/黃逸恆
本文刊於2008年10月6日 澳門日報E9文化教思版

  有學生曾經問學習地理有甚麼用?這個看似簡單但似乎又不容易回答的問題,相信很多教師都會碰到。直至與朋友談及教育的功能這個嚴肅話題後,我才恍然大悟。友人直言學習歷史地理不在乎學科的知識本身,更重要的是過程中能否達致教育的功能,學科知識只是載體而非眞理。朋友的意思大概是認為,教育的功能在於提高素質。讓學生在學校學習地理歷史,並不是希望學生將來能夠成為歷史學家和氣候學者,而在於提高學生的公民素質而已。
  公民素質內涵豐富,其中公民責任(Citizen Responsibility)當為核心。在民主社會中,每個人都擁有基本的權利,而公民身份的概念,不只強調權利的層次,更強調其應具備責任與品德的性質。英國社會學者Marshall T. H.認為“公民是當今工業民主社會中所有社會成員都享有身份,擁有身份就該平等地擁有身份所附帶的一切權利和義務。”因此權利伴隨着義務,享有權利的人必須也善盡義務;在民主社會中,公民必須依法地履行相關義務,如守法、納稅、接受教育、承擔法律責任等。公民責任是履行義務的具體表現,亦由於此,公民責任的培養成為教育當中重要的一環,更是開展鄕土敎育時需要被強調的部分。
  關心社會事務,討論社會問題即為履行公民責任的最佳途徑。過去,不少學校比較強調數理化等科學知識的培養,而忽略了社會學科的功能價值。學生在課堂上甚少機會與老師討論社會問題,特別是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本地社會議題,這可能都是引致社會不時埋怨時下青年對澳門漠不關心的原因之一。
  我們一直強調需要加強鄉土教育,目的是要讓學生深入認識澳門,從而加強學生對澳門的歸屬感、認同感與責任感,這是開展鄉土教育的主要思路。透過鄉土歷史教育,使學生掌握本地的歷史文化知識,理解歷史事件與現代社會之因果關係,同時發展學生多角度思考以及鑒古通今的能力。通過對鄉土自然及人文地理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從較宏觀的角度去認識、探討和評價澳門當前面對的社會和環境問題。在公民課堂中,教師提出緊貼學生生活的社會議題,與學生共同分析討論,一同關心發生在學生身邊的大小事情,培養學生關心社會的態度。
  總而言之,實施鄉土教育並不僅在於灌輸鄉土知識,更重要的是發展學生思考社會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參與公共事務的積極態度、實踐能力和價値觀念,使其在實踐中成為權責主體的有效公民。其基本內涵是將學生培養成為依法享有權利和履行義務的權責主體,成為在政治、經濟及社會生活中的良好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