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1日 星期一

澳門高等敎育的生源危機

文/林發欽
本文刊於2011年03月21日澳門日報F06 文化教思版
圖片來源:http://www.oyly.net/uploadimage/2007/05/01/1/
200705011029133775314.jpg

      回歸以來,澳門高等敎育發展迅速,總體辦學規模逐年擴大,辦學層次逐級提升,專業課程有所增加,私立大學龐然崛起,高等敎育入學率日漸提高,澳大躊躇滿志落戶橫琴,凡此種種,盡顯一派新氣象。但與此同時,澳門大專院校正面臨本地生源逐年減少的危機。
      現時,澳門每年的應屆高中畢業生有約六千人,其中有約八成半升讀大學,當中又有約一半外出升大,是以留澳升大學生不足三千人。根據敎育曁靑年局的統計,2004/2005、2005/2006、2006/2007、2007/2008和2008/2009五個學年,正規敎育的高三畢業生分別有4578人、5124人、5408人、5338人和5269人,整體上有所增長,並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只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期起,出生率低潮時出生的嬰兒,將逐步到達大學入學年齡,今後本地高中畢業生的數字將逐年減少。敎育局在《澳門非高等敎育發展十年規劃(2011-2020)諮詢稿》的相關背景材料中預測,從2018/2019學年起,每年正規敎育畢業的高三學生將維持約3000人的水平。依此計算,如果外出升學的傳統和趨勢不變,則只有約1500人留澳升大。這樣的生源,實在難以滿足日漸擴招的澳門高等院校的需要。更嚴重的是,這個水平的生源會維持好幾年,使大專院校的本地生人數持續減少。
      要應對這場生源危機,首先應從中學入手,設法提升高中入學率。一方面可以普及高中敎育,另一方面可以增加高三畢業生人數,為大專院校補充生源。
      其次,大專院校應爭取更多本地生留澳升大。但這有點難度,因為學科門類、課程質素、師資水平、校園生活、留學體驗等等,或都是學生離澳升大的主要原因,而這些因素是本地大專院校短期內難以有重大改善的。
      第三,爭取招收更多優秀的外地學生。國際化是高等敎育的趨勢,反映在生源上,就是留學生的比例持續增加。隨着內地開放澳門大專院校在內地招生,在澳門讀大學的內地學生近年不斷增加,其中以私立大學尤為明顯。
      香港許多大學已留意到,外地學生以內地生佔絕大多數,或多或少會削弱大學的“國際化”和“多元化”。澳門作為一個特區,多為祖國培養人才本是份內之事,就如祖國一直為澳門培養人才一樣。但從辦好一所大學的視野出發,如何分配本地生與外地生的比例、如何平衡外地學生中內地生與海外生的比例,則値得社會反思。當然,以目前的情況,澳門大專院校要吸引更多海外學生來澳升學,首先需要改革大學的體制。
      第四,擴大硏究生敎育。在本科生本地生源不足之下,擴大硏究生規模,旣是應對生源危機,也是為了進一步普及硏究生敎育,特別是碩士敎育,提升居民的敎育水平。但這也有很多問題値得探討,例如,受制於現時的高等敎育法規,理工和旅院兩所大專院校雖具備師資,卻沒有碩士和博士學位授予權,從而限制了澳門硏究生敎育的空間。又例如,有權開辦硏究生課程的院校,本地生比例偏低,在博士課程中,本地生更是少得可憐。這樣如何培養本地人才?如何可以讓本地年靑學子有發揮的空間?

2011年3月7日 星期一

敎育模式的多元化

圖片來源:http://img.eastweek.com.hk/
article_multimedia/7111/1_n.jpg
文/黃逸恆
本文刊於2011年03月07日澳門日報F06 文化教思版

      每當有外訪者欲了解更多澳門的敎育狀況,很多時我們都會以“敎學自主靈活,學校模式多元”等向來賓說明澳門敎育的特點。事實上,作為敎育工作者,我們都清楚敎育工作並非單向的灌輸,更非機械式的工業生產。因此,面對家庭背景、社經地位、個性特長、學習模式等方面有千差萬別的學生個體,因應不同學習者的需要和特點,而對應發展多元學校體系有其重要意義。
      即將完成諮詢的《十年規劃》文本中提到:澳門敎育未來的發展重點及基本政策方向,必須着重發展多元的學校系統、促進高中敎育模式的多元化,同時建立與產業適度多元化需要相適應的職業技術敎育。
      上述的方向策略,一方面是對澳門敎育傳統優勢的一種傳承;另一方面,從擴大學校敎育模式多樣化的角度看,也算是一種創新。其中,發展特色學校即為其中重要方式之一。
      香港兆基創意書院,其辦學理念、課程設置以至敎學與評核模式,皆重視融合大量的創意元素;香港王華湘中學,強調合作學習,課程及學科除涵蓋新高中八大學習領域外,更設置戲劇、天文敎育等特色課程。
      豐富多樣的學習模式,是為了照顧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家長可以因應學生的個性特長,選擇有利孩子發展的特色學校或課程。亦只有這樣,才可以讓具不同特質的學生都能有盡展所長的機會。
      回看澳門敎育現況,雖然我們都在說澳門的敎育多樣多元,但我們也不能不承認,那些多元只集中在敎學語言、選用敎材、評核準則等細節部分。比如說敎學語言有所不同,敎學模式卻差異不大;選用敎材各有差異,課程設置卻大致一樣;升留級方式有一百多種,評核模式卻單一狹窄。澳門現存的七、八十個學校校部,絕大多數集中強調左腦的訓練、關注升大比例,而像香港兆基創意書院提倡的右腦開發、音樂舞蹈學校強調的藝術敎育等又有多少?
      近日看有關學校招生期的新聞,報道家長們為孩子的未來,不惜請假通宵排隊,不惜漁翁撒網帶孩子遊走各校、面對十多次入學面試,但又有多少家長知道除了名氣以外,學校着重發展孩子的哪些方面?學校有哪些課程設置是有利孩子成長、發揮特長?
     當然,我們都理解到家長總是望子成龍,但如何定義這條“龍”,起碼在目前的澳門,仍然相對狹隘。
      我們期望透過政策的推動,澳門的敎育模式能夠有朝一天眞正走向多元,讓不同個性特長的孩子,能夠在有利他們盡展所長的環境裡成龍成鳳。
      (《十年規劃》之三)

圖片來源:http://img.eastweek.com.hk/article_multimedia/7111/1_n.jpg
文章來源: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11-03/07/content_5704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