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於2011年04月18日澳門日報E09 文化教思版
圖片來源:http://zbook.moazine.com/service /kmpa/19349/1/small/001.jpg |
隨着一班敎育工作者倡導的“澳門敎育資源庫”建置啟動,標誌澳門鄕土敎育已從倡導階段,進入實質性的施行階段。
長期以來,基於學校課程設置的空白,我輩澳門人錯過了在校園接受澳門鄕土文化敎育的機會。於是,在我們的成長經驗中,看不見鄕土的空間結構,找不到鄕土記憶,觸不着鄕土體驗。可幸的是,憑着與生俱來的自然情感,對腳下這片海風情深、歷史情濃的土地,還是不自覺地懷有一份莫名的鄕土情結,並促使我們多年來樂此不疲地參與了這場敎育改革運動。
澳門回歸以來,為加強對本土歷史、文化、地理、社會、政治、經濟等主題內容的敎學,敎育界自下而上發起了一場倡導鄕土敎育,推動課程本地化、敎育本土化的敎育改革運動。經過多年的理論探討、輿論推動和試點實踐,鄕土敎育的理念已植根澳門,為社會、特別是敎育界所認同。
鄕土敎育的理念與實踐表明,在敎育上,由鄕而國而寰宇,以合乎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學習模式層層遞進施敎,當能在社會和政治上,養成由愛鄕而愛國的家國情懷,自然而率性,成長體驗遠勝說敎論理。正因如此,由敎靑局組織編寫的正規敎育課程框架和各科基本學力要求,都對鄕土敎育有所關注,從常識、品德與公民、歷史、地理到語文、藝術,都盡量將本土主題加入其中。從中,我們看到鄕土敎育的思潮浩浩蕩蕩,蔚然成風,這也是我們為甚麼把這場敎育改革稱為“運動”的原因。
要使這場敎育改革運動在全澳範圍內取得最終的成功,我們眼下正面對一個不能迴避的問題:下一步該如何走?
問題不好回答,但有兩件事已擺在眼前:編撰敎材,培訓敎師。這兩項工作當是推動鄕土敎育在未來數年,甚至更長時間裡最重要的任務。
本土知識的內容龐雜繁多,編纂傳統的紙本敎材已無法完全滿足千差萬別的敎學需要,因而必須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電子敎學輔助資料。這些資料不僅要適合於學生“學習”,更要適合於敎師“敎學”;旣要滿足於不同程度、不同年級學生的學習需要,又能配合不同學制、不同學校課程設置的要求;旣要有傳統的圖文敎材,又要有現代的聲像和視頻敎學資料。建置一個敎育資源庫,是達成上述目標的不二法門,這應成為我們努力的方向。
以本土知識為內容的敎育,對部分科任敎師來說是一件新鮮事物,因為這些東西在我們自身的敎育經驗中,是缺失的。所以針對鄕土敎育的內容、方法、評鑑與實踐,推出實用的敎師培訓課程,也應是我們未來需要努力的另一個方向。
敎育是理想的事業,需要敎育工作者懷抱理想的態度,追求理想的結果。然而,敎育問題卻總是充滿各種困難和挑戰的。澳門鄕土敎育從無到有,必須經歷從倡導到施行的過程,而編撰敎材和培訓敎師,就是實踐的關鍵,期望得到社會的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