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30日 星期一

天賦與缺陷

文/黃逸恆

Michelle Shearer在白宮玫瑰園接受總統奧巴馬頒授殊榮
本文刊於2011年05月30日澳門日報f06 文化教思版

    引用著名創意敎育家Ken Robinson在專著《The Element》中的一段文字:“整個社會就像一個交響樂團,每位團員都有一種擅長的樂器,只要大家都選對了位置,將能造就一首渾然天成的樂章。”  
     2011年5月,第61屆美國年度敎師奬得主Michelle Shearer在白宮玫瑰園接受總統奧巴馬頒授殊榮時提到:“要看到學生的天賦,而非缺陷。”正好回應了K.Robinson的觀點。
      這位美國年度敎師得主Shearer老師,擁有14年敎學經驗,同時具有化學敎育和特殊敎育的專業資格,她在Maryland州一所聾人學校任敎4年期間,成為該校135年以來首位提供“高級先修化學課程(AP Chem)”的老師。Shearer老師用手語向學生解釋包括“動力學”和“電力化學”等普通學生都感到艱澀的概念。此外,Shearer老師還利用自己的備課時間,額外給從沒機會學習微積分、概率、統計學等課程的學生上課。被問及為甚麼要這樣做時,她只簡單回應:“因為他們可以!”
      筆者留意到社會上有意見認為,普及敎育使學生整體的素質下降,期望學校敎育能提高標準,統一課程與敎材,甚至建議設立統考篩選機制。
      與高淘汰率的菁英敎育相比較而言,普及敎育制度下的學生整體素質的下降應看成是理所當然的現象。表面上,單從平均成績看來無疑是下降了;實際上,原本的菁英學生仍舊“菁英”;更重要的是,制度贏得了敎育的普及,失學兒童大幅度的減少,社會受敎育的人口比例得以提升。
      澳門已實現了十五年免費敎育的第一步,第二步的新《義務敎育制度》法規的修訂亦已進入諮詢階段。從法制建設上可以看到,澳門的敎育正走向第三步的普及敎育。從免費到普及敎育這三步,前兩步可從財政投入及法制建設上推動,要實現第三步,需要的是敎育理念與範式的轉變:“要看到學生的天賦,而非缺陷。”菁英與普及二者,前者關注的是缺陷,後者突出的是天賦。
      我們絕不希望所謂的提高“標準”,是建立在菁英淘汰機制下的產物,當學生達不到所謂的標準時,就要面臨被淘汰和篩選,取而代之,應是提高“期望”。普及敎育下的課程發展,應該提供全面而均衡的課程內容,其核心是讓學生在全面的課程中尋找到個人所長,盡情發揮天賦與能力。讓交響樂團中的成員,愛打鼓和彈鋼琴的都能選對位置,共譜美好樂章。

圖片來源:http://blogs.princeton.edu/paw/images/teacher-year_2011_LJ-0116.jpg

從多元文化到本土意識

文/林發欽
多元文化
本文刊於2011年05月16日澳門日報f06 文化教思版

    有些意見總是喜歡把“本土化”與“國際化”、“培養本土意識”與“多元文化敎育”等概念對立起來,甚而將之作為排拒“他者”的一種工具。這是沒有必要的,我們一再強調,我們提倡鄕土敎育,是因為澳門學校課程一直缺乏本土內容,不符合敎育規律,不利於澳門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如果硬要說提倡“本土敎育”就是搞狹隘的地方主義,那就太“莫須有”了!倘若套用同樣的邏輯,無異於有人說他愛媽媽,你接着就斷定他不愛爸爸,我想不會有這樣的思維吧?
      晩近二三十年,“多元文化敎育”受到相當的重視。事實上,多元文化敎育是一種追求自由的敎育,對當前種族、宗敎問題日益嚴重的世界,是一種必然的敎育趨勢。人們對多元文化敎育有不同的解釋,其內涵也隨時代的演進而有不同的意義。多元文化敎育由早期強調對弱勢族群的關顧,到後來強調以社會行動來推動社會改革,鼓勵學生多做批判性的思考,進而參與社會運動。
      基於歷史背景,澳門是個擁有多元文化的地區。16世紀中葉以後,葡萄牙人入居澳門,澳門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多元文化共融、多元宗敎並存、多元種族並處的社會。長期以來,澳門作為一個移民社會,包容着不同的文化、宗敎和族群,和而不同,各顯其輝。這種背景為多元文化敎育提供了豐富多樣的素材,也使澳門敎育比世界許多地區更早具備“多元文化敎育”的實質經驗。然而,作為一種形成於當代社會的敎育理論,澳門早期的“多元文化敎育”並沒有我們今天的理論基礎和更深層次的思考。
      相對多元文化敎育,鄕土敎育強調培養本土意識。但澳門人的本土意識絕不是興起於近年的鄕土敎育運動。對許多人來說,澳門是個“過客”之地,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當昔日的過客成為腳下這片土地的主人以後,澳門人開始在多元文化的土壤中,孕育出本土意識的嫩芽。追尋歷史,1751年,印光任、張汝霖寫成《澳門紀略》,1832年龍思泰出版《早期澳門史》,反映澳門鄕土風物已進入人們的視野,受到相當的重視。可惜的是,澳門鄕土敎育並未因這些成果和澳門自身深厚的歷史底蘊而迅速發展成為主流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是經歷了漫長的萌芽時期,直至澳門主權回歸,才伴隨文化身份的認同、主體意識的增強和敎育改革的推行等因素而破土而出,成為近年澳門敎育中一個最亮麗的內容。
     因此,“鄕土敎育”與“多元文化敎育”不但沒有衝突,“鄕土敎育”作為早期的一種“弱勢”敎育內容,其所涉及的人、事、物,正是“多元文化敎育”理論所要關注的。
      當下,澳門鄕土敎育正以其厚實的內容、絢麗的色彩、親和的情感,快將在澳門的大中小學校全面推廣,當可成為主題敎學的一個範例。

圖片來源: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gCYzXGQI1nSQftHpmJgZjOkpAavLiprUWKb6UIXYaEptj0KzKF2zKc87hDI87p-ULAQEZZ8NGd7Zqjjxen_B9c2TI28F2Ou6aC97UBCgbKzwxhuJeYsL57QjzMAsABozfkzA-HLJakdfM/s660/multicultural-children.jpg

2011年5月2日 星期一

行動

文/黃逸恆
本文刊於2011年05月02日澳門日報E06 文化教思版
圖片來源:http://www.healthcareforalltexas.org/
take_action_icon.jpg

      非常同意林發欽上期的論點,鄕土敎育應是時候從倡導到實質行動了。慚愧地說,自己過去數年都是說的多做的少,今後數年應該腳踏實地做點實質工作了。去年,筆者曾撰文談及期望加快推動鄕土地理敎育,參考其他地區的模式,透過爭取參加國際地理學術界的比賽,促使本地地理課程與敎學的改進。
      事隔剛好一年,數月來得到來自本澳不同學校多位地理同仁的努力,這段日子已完成競賽章程、賽題與形式、場地設備、組織規劃、報名宣傳等環節的籌備工作,首屆的校際地理競賽“2011地理奧林匹克競賽(澳門)”將於本月底正式舉行。
      2008年8月,筆者出席參與四年一度的第31屆國際地理聯會硏討會,來自50多個國家地區的地理學術代表,雲集突尼西亞首都突尼斯市,相互分享和交流各地在地理學術和敎育上的成果,同期,國際地理奧林匹克競賽亦於相同地點舉行。
      當時,得到中國地理學會的陸大道敎授的協助,於國際地理聯會(IGU)常務會議上提出將“中國澳門”加入作為聯會成員。兩年來,經聯會常務會議多次會議,正式於2010年底通過讓澳門加入成為聯會成員。這樣,澳門除了在國際地理學術界上有了一席之位外,更重要的是,澳門的學生只要通過地區選拔,即有資格參與這個地理敎育界的國際盛事——國際地理奧林匹克競賽(iGeo)。
      這就是舉辦首屆澳門校際地理競賽的背景。由於我們過去從來沒有舉辦相關競賽的經驗,未必能事事順利圓滿,競賽籌委認為此次主要是取得組織經驗,畢竟舉辦一次校際比賽並非易事,當中涉及太多細節安排,如有不周,希望參加者能夠體察。
      競賽組織與安排要求細緻周全,至於賽題及競賽模式,在沒有專門培訓前,目前只能盡量參考國內國際競賽的模式題型。完成是次競賽後,我們準備邀請負責組織內地地理奧賽的單位前來澳門,為我們的地理敎學同仁開展一次專門培訓活動,初步日期定於六或七月份。
      總而言之,同仁們的努力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盡力推動地理敎育的發展!在此再次感謝有份協助各部分工作的地理敎學同仁鼎力支持,亦要多謝敎靑局給予經費支援。下屆國際地理奧林匹克競賽將於2012年在德國科隆舉行,我們期待到時將有代表隊在賽場上展現澳門學生的水平和能力。

文章出處: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11-05/02/content_5890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