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於2012年5月28日 澳門日報E08文化教思版
圖片來源:http://www.engr.washington.edu/ caee/images/APS_Sept06_discussion.jpg |
一九六六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巴黎召開會議,確認了教師的專業地位,同時提出教師的工作需要專門知識和特殊才能,尤其需要經過長期且持續的努力與硏究,方能獲得並維持(註一)。可見,“教師專業”與“專業發展”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繫。
由於教育工作相當程度需要因應社會的發展和變化,因而教師的專業地位必須透過持續不斷的專業發展,更新教育觀念,調整教育模式和教學方法,從而提升教與學的效能,方能體現其專業性。
《私框》的頒佈,標誌着澳門教育邁進新的里程,同時亦提高了對教學人員專業素養的要求,尤其在專業發展方面,《私框》訂明了教學人員的義務,其中包括教學人員須規劃其專業發展,透過培訓、進修等途徑不斷提升專業素養。
教師的專業素養包括多個方面,其內涵亦相當豐富。其中,於二○一一年十二月十二日,由國家教育部硏究制定三個教育階段的“教師專業標準”,即提出了教師的專業素養所包涵的三個主要維度(專業理念與師德、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十四個領域與數十項基本要求(註二)。
個人認為,教師的專業更多需要強調其經年的教育工作中,通過不斷重複的反思、修正和實踐從而點滴積累的寳貴經驗。同時,透過持續參與不同類型的專業交流活動,以及進行不同形式的教育硏究,豐富並更新自身的教育觀,學習、借鑒和轉化別人有效的教學模式,才能有效提升其教與學的效能。
專業交流活動可以包括參與校內的教硏活動,又或校外的教學交流。教育專業與其他專業其中的不同之處在於,沒有一套固有的模式能適用在衆多有不同學習需要的學生。唯有不斷吸收同儕的成功經驗,結合不同學生的個性特長,才能發揮出最大的功效。因此,學校有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教硏模式,輔以老、中、靑年教師的傳、幫、帶制度,才能有效地將寳貴的經驗加以分享。依據筆者的經驗,新入職老師首兩年的工作能否順利開展,很大程度依賴校內是否已建立上述的制度或者氛圍;而富經驗教師工作的進一步提升,則需要學校建立這個分享交流平台,讓其經驗得以提煉昇華。
開展教育硏究的形式可以多樣,具體而言,旣可以針對學科內容、教學模式、學習效能等,也可以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或輔導。旣可採用大範圍的量性硏究,也可以小範疇的、針對個案而言的質性硏究。不拘一格,卻要有的放矢,開展教育硏究的目的,重點應以改進和提升自己的教學效能為依歸。
如前所述,專業地位的建立離不開持續的專業發展。《私框》的訂定,絕非只為教學人員提供職業保障,更重要的是,《私框》為廣大的教學人員在制度上建立了一套清晰的專業發展模式與原則,從而確立教師作為專業人士的地位。
註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