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7日 星期二

教師培訓呼喚“課程改革”

文.林發欽
刊於20150216日澳門日報E08教思版

圖片來源:http://www.stjohnokc.org/sites/
default/files/u3/Teacher%20Training
%20Workshop-2_0.jpg
    回歸十五年,澳門教育改革深入展開。隨着《私框》實施,教師在職培訓成為教育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實實在在地影響到教學質素,更迫切需要開展課程改革
    社會應要理解,今天教師面對的新一代學生及日常教學和訓導工作,比過去任何年代都要複雜,所以應對教師給予更大的關注;與此同時,我們都知道,政府對教育的投入,比過去任何年代都要多,教師的待遇,無論是歷史縱向比較還是與其他職業同一時代的橫向比較,也達到高點;當然,教師也應理解,社會對教育和教師的要求,比過去任何年代都要高,所以教師應以更大的使命感去回應這些要求。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透過在職教師培訓,持續優化、提升教師的知識結構及教學效能勢在必行。但外地研究和本地經驗都表明,在不清晰政策理念的情況下,強制性的持續進修容易對教師造成心理困擾,如果再加上遇人不淑,上了沒有成效的課程,對日後的進修甚至會有抵制情緒。在教育界朋友的聚會中,不難聽到,大家對過往由政府主辦或委託其他機構開辦的教師培訓課程,評價很參差,有很好的,卻更多是較負面的,當中導師是課程成敗的關鍵。
    根據現行做法,教師在職培訓概括而言可以分為三種類型:教青局主辦、校本培訓、教育機構或社團開辦。在課程改革中,講求課程統整,教育行政當局正是這樣要求學校和教師,引申到教師培訓,其實最有需要來一次大規模的課程改革和統整,俾使教師和他們的學生一樣,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展望未來,教青局有必要成立專門的教師培訓部門或有權限的內部教研小組,針對教師的專業發展,設計系統的課程,不光是為了滿足政府推行教育政策和教育改革的需要,而是為了滿足全體教師的不同生涯規劃、不同知識結構、不同年級、不同學科和不同興趣。再者,有必要建立教師培訓評核資料庫,為了教師能夠愉快學習和學以致用,要下決心拒絕教學效能欠佳的課程和導師。
    校本培訓方面,沿襲尊重學校自主開辦適合自身需要培訓課程的同時,應建立一套具體可操作的評審標準,宏觀決定哪些課程可以開設。
    由於在職教師培訓有特定的課程目標和內容,也有相當的專業性,所以對教育機構或社團開辦的課程,應嚴格把關,不能隨意將百花齊放式的課程列入專業發展時數。否則,只會使教師培訓成為另類的所謂教育產業,主辦者收到錢,學習者也確實相對輕鬆,彼此卻忘記了教師培訓的初衷。除高等院校外,教育社團,尤其是中華教育會、天主教學校聯會、公職教育協會以及各個學科教研社團,應是民間主辦教師培訓的主導力量。

    新時期的教師培訓正呼喚課程改革

2015年2月2日 星期一

板書和講課

文.黃逸恆
刊於2015年02月02日澳門日報F08教思版

圖片來源:http://www.phrases.org.uk/images
/chalk-and-talk.jpg
    上期提到,英國首相卡梅倫宣佈,擬採取一系列包括加大教師培訓力度等政策,提升英國學校在數學和科學兩方面的教育品質。觀乎此舉,有理由相信英國推出相關政策的背景,與上海中學生在國際學生評估項目中優秀的成績,及其與英國教育上成就的顯著差距有一定關係。
    一四年初,英國教育大臣尼克吉布(Nike Gibb)決定安排英國教師到中國學習數學教學。期後的九月中旬,英國教育部選派了七十二名優秀的小學數學教師,到上海市三十所小學進行為期半個月的學習,深度參與了觀課和教研組的備課活動。
    負責上述項目的張民選教授,轉述了最後兩天由英國領隊組織全體英國教師進行集中討論的小結會,參與小結會的英國教師歸納出上海數學教育六大優勢(張民選教授將此次討論整理並發表〈英國教師眼中的中國數學教育秘密〉一文,大家可在網上找到上述六大優勢的具體內容):
    第一,相信期望
    第二,上海教師專業性強
    第三,重視在職進修,強調集體分享
    第四,中國傳統數學教學方法和信念有價值。
    第五,小步前進多變式
    第六,政治優勢
    一四年十一月十五日,也就是英國教師回國後翌月,英國教育大臣吉布在英國老牌報章《每日郵報》中,公開呼籲英國教師應重拾和學習中國chalk and talk的教學模式,提出:讓全國學校採取全班教學的模式,尤其在數學和科學的教學上。研究表明,這一模式比其他專注於個體學習的模式更加顯著有效。
    上面提到的全班教學模式,在英國直至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仍然很常見,而所謂的chalk and talk,意思就是教師用黑板板書上課,所有學生坐在下面聽老師講課。
    吉布同時指出:上海十五歲的學生在數學教學的表現,比英國的同齡學生要高出三年。”“在上海的小學的全班教學模式中,所有學生參與問題回答是他們成功的關鍵。老師教授所有學生同樣的課程,以期他們獲得同樣高的水準。
    教育大臣的言論儘管引來不少進步教育工作者(progressive educationalists)的批評,批評他抹煞了英國教育界在過去四十年來大力推動,以孩子為中心的教育模式,認為這種模式有助鼓勵學生自己去發現知識。但他隨即反駁道:這些時髦教學方法的問題在於,孩子們的學習由他們自己來決定,他們可能會與朋友聊天,而老師卻在別的地方。這一方式沒有充分的利用時間和資源。

    教育改革應以教師抑或學生為中心的討論及爭議時而有之,事實上,哪種模式和方法才是最好很難下定論,亦正好反映了教育改革的鐘擺效應,畢竟不同國家地區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但可以肯定的是,討論激發思考,思考推動反思改進,總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