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8日 星期二

當老師,苦不苦?

文.黃逸恆
刊於20150427日澳門日報D06教思版

圖片來源:http://www.mn2020hindsight.org/
wp-content/uploads/2010/09/teacher_sad.jpg
   如果給你再選擇的機會,你會願意當老師嗎?
 最近,一些朋友跟我聊到當老師之苦,作為已經好幾年不在課室上課的我,當然沒有發言權,尤其在《私框》通過之後,我已經完全沒有在學校工作的經歷了。於是,我選擇:聆聽。
    怎麼不苦?當老師的,比大部分正常時間上班的人都要早起,當班主任的又要負責第一節的早讀課,要是那天有孩子沒有上學,馬上就要跟家長聯繫了解情況,要不然孩子沒上課沒在家卻跑了去玩,後果可以很嚴重的;我就試過有一次,孩子逃學了,為了找到他,我千方百計地向同學打聽他的消息,結果花了兩三個晚上,最終在筷子基一帶網吧找到了他,通宵地跟他談了一個晚上,他才肯回家和上學。
    當班主任苦你知道了吧,還有,我還是需要上課的,《私框》雖然有規定每周的授課節數,跟過去比是減少了,但你要知道,一天上那幾節四十分鐘的課,我們在上課前要準備的時間是多少?要備好一節課,不僅要熟悉你要教的內容,還要因應不同年級不同班不同個性孩子的特點和需要,去設計、去安排、去選擇形形色色的教學方法、內容和材料。你知道我每天晚上花了多長時間去找資料、整理圖表、設計工作紙?而且,一節課要上好還需要我們科組同事花大量時間一起備課、研課呢。
    還有,你要知道,不同孩子的學習特點和進程是不一樣的,你要上好一節課,還要熟悉你一班幾十個孩子的個性、興趣和需要,有些孩子數學學得快,你就不可能讓他滿足於一般程度的水平,要特別設計和提供一些難題讓他可以再進一步提升;一些總是跟不上進度的學生,你要時刻注意他們有沒有掉隊,有幾個還要經常請他們放學留下來,給他們進行輔導補課,不然一旦他們掉隊時間長了,後面要教的東西便沒法懂,數學是環環相扣的,環要是扣不好,知識體系是沒法建構好的。
    講到這裡,你以為已經好了?還有呢!那些作業、測驗、考試,很多人以為不就是出出題、改改卷而已?沒錯,比較過去六十人的班,現在班的學生人數是少了,但為了發揮作業、測考對教與學的幫助,內涵和方法跟以前都不一樣了。比如說,以前學生人數多,為了省時間,出的題目會偏重填充、選擇之類;現在,條件具備了,測驗考試就會考慮更多有助了解和提升學生高層次思維能力發展的題目和類型,改卷的時間比以前需要增加的何止十倍。
    還有,當高三班主任的,你知道要為學生操心的還有升學輔導和就業諮詢嗎?過了聖誕之後他們就會緊張起來了,他們會找你去幫他們分析留澳升學還是赴外留學才合適,幫他了解自己的興趣和目標去引導他們選系、選科、選方向,周六日放假的時間,還要輔導他們準備考高考大學入學試。你看,當老師的,怎麼不苦?
    如果給你再選擇的機會,你會願意當老師嗎?我問。

    備課上課出卷,教人育人導人,要是用心,三百六十五日二十四小時永遠不夠,但能幫助學生健康成長,看到他們一天一天的進步,卻是一件相當相當愉快的事情。

2015年4月14日 星期二

土地再缺 , 不能缺教育

文.林發欽
刊於20150413日澳門日報D07教思版

圖片來源:http://www.hesston.edu/wp-content/
uploads/2011/04/hcext_3266.jpg
    正如社會所知,近幾年新生嬰兒入托難,入學報名難的現象,是新生人口回升的結果。學生人數重大變化,會對教育帶來挑戰。
    猶記得上世紀九十年代,學生人數大幅增加,澳葡當局的前瞻性和應對性都顯得不足,各校尤其是有社會責任的部分私立學校,為滿足社會對學位的需求,普遍將每班學生人數增至六、七十人,甚至更多人一個班級成為常態。回歸當年,澳門非高等教育階段學生人數達十萬。及後,學生逐年減少,低谷時期只有六萬多人。這對教育界來說本是一個極大的挑戰,因為依邏輯,學生如此大幅下降,應伴隨着教師裁減。當然,今天正如我們所知,全澳教師不減反增,從約四千增至六千,即是說政府最終透過教育資源的增加,借學生人數減少的機會,逐級推行小班制,大幅降低每班學生人數和適量降低教師的任教節數。
    及至最近幾年,澳門進入新生人口回升的社會經濟發展周期,未來一段時間,學生人數將逐年增加已成定勢。可以預估在三、六、九、十二年後,澳門非高等教育階段學生人數將逐漸回升至約十萬,甚至更高(除自然增長率的因素外,還得視乎外來人口政策因素)。回歸十五年以來,學生減少教師增加,有一個數字卻出奇地恆定──班級數字,十多年以來保持在二千四百個左右。這極具啟發性,應引起我們更大的關注,因為這反映在優化班師比、師生比的過程中,全澳班級總數保持了十多年的自我動態平衡,全澳學校的教學空間,除了功能室外,教室總數基本不變。
    在小班制的教學模式下,未來學生人數的增加,勢必打破教室總數穩定不變的狀態。對全澳來說,以最優化的小班模式計算,學生每增加二十五人,就要增加一個教學空間──一個班級。十二年後,如果學生最終回升到約十萬,即大約增加三萬二千人,需要增加約一千三百個班級,即對比現時的班級總數要增加五成多,理論上全澳教室要增加一半,教育用地也應相應增加一半。當然,實際情況不可能如此理想,政府在短期內也不會撥出如此多的教育用地滿足未來的教育需求,到下一個十五年,現時所有主政的官員都退休了,功過只能留待歷史評價。由於不入網學校可以採取大班教學,入網學校也可以將每班學生調整至三十五人,所以即使學生增至十萬,實際的班級數量也有很大的彈性。
    由未來總體教學空間不足,引申到全澳學校校園環境差異大,政府必需拿出勇氣應對。我們鼓勵差異,也尊重歷史發展的結果,每所學校發展到今天,都是幾代師生校友努力奮鬥的結果;但我們也主張公平,重視人權,每一個澳門學生入讀政府認可的正規教育學校,都應該享有大致公平的、基本的活動空間,形象點說,就是每個孩子都有權利在校園抬頭享有一片藍天!
    優先發展教育,在澳門主要體現在優先調撥財政和土地發展教育。如果回歸前十五,我們透過優先調撥財政,初步解決了大班教學、教師薪酬低、工作量大等教育軟件問題;下一個十五年,我們應透過優先調撥土地,解決澳門教育空間不足的硬件問題,並借此縮減不同學校的校園環境差距。

    我們中國人說,再窮,不能窮教育;我們澳門人說,土地再缺,不能缺教育。